廖奉基(1894年—1957年5月1日),女,廣東番禺人,教育家。自幼在澳門居住。就讀於子褒學堂[1],後轉學廣州嶺南學校,畢業後留學英國,後獲美國邊麻大學碩士學位。1925年在廣州創辦粵華中學,任校長,1927年粵華中學遷到澳門,致力於澳門教育事業。抗戰時期領導學生敎工參加救濟工作,推動澳門婦女抗日救亡運動。1957年5月1日在柯高馬路車禍不幸喪身。[2]

生平 编辑

廖奉基,廣東番禺人,家族世居廣州。她生長在一個著名的基督教家庭,其父廖德山英语Liao Deshan是醫生,和孫中山是同學兼革命戰友,曾任其時的大元帥顧問,1890年與教友共同創立培正書院培正中學前身),任副校長。廖奉基在廖德山英语Liao Deshan的十個子女中排行第三,1925年在廣州譚綺文一同創辦粵華中學,其後遷校澳門,是澳門著名教育家

到了1942年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澳門形如孤島,糧食不足,人口流失,學生數目亦大減,學校因缺經費,紛紛關閉,日寇迫害和謀殺堅持辦好中文學校教育家。為減輕家長負担,便減收學費,及容許分期繳交,盡力為學生解決學籍問題。由於時局變化,1942年廖把她創辦了18年的粵華中學交給天主教鮑思高慈幼會接辦。[3][4][5]

轉交粵華一事後,廖奉基仍任粵華中學校董。戰後,廖返澳門繼續教育事業,歷任協和學校蔡高中學濠江中學等校教職,課餘猶設夜校,為業餘青年補習英文,深受學生愛戴。

1957年5月1日下午,她於課後到市場買菜,回家路上,不幸在柯高馬路連勝馬路口的行人道旁,被汽車撞倒,被送山頂醫院急救,臨終留下一語:“我叫廖奉基,以前的粵華校長。”半小時後逝世,終年62歲。廖校長的死訊轟動一時,各界弔唁者眾,次日下午七時大殮,5月3日親臨執紼者二千餘人。靈柩先後在粵華中學校門、她的居址柯高馬路25號及遇難地點停下致哀。5月4日安葬珠海前山牛頭角墓地。各界追悼大會在5月26日上午於清平戲院舉行,並出版特刊,以誌哀思。[6]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教育大辭典》(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561。《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頁2376-2377。
  2. ^ 羅元旭《東成西就:七個華人基督教家族與中西交流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頁237。
  3. ^ 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 )頁413。
  4. ^ 《1940年代的澳門教育》載,當年粵華學費高中13元,初中11元,小學五六年級8元,一至四年級6元。以港幣為本位,上學期未能完成學業者,可於新學期按級插班或借讀,但必須考試及格,學籍則由校方解決。頁20。
  5. ^ 2016年出版的鄭振偉《1940年代的澳門教育》在“粵華中學”標目下這樣敘述廖奉基轉讓學校的事:“報導指當中關涉理智、感情和物質三大條件,但內情則不詳。”劉羨冰在序文中肯定為“這正是實事求是的好態度。”(頁2)
  6. ^ 見<廖故校長奉基之喪簡述>及「濠江客」的剪報。1957年。日期不詳。

參見 编辑

  • 見《粵華建校簡史》
  • 《教育大辭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 吳志良等《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 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年。
  • 劉羨冰《澳門教育史》澳門:澳門出版協會,2002年。
  • 羅燦坤〈廖故校長奉基之喪簡述〉
  • 羅燦坤《粵華中學30週年紀念校刊・粵華建校簡史》
  • 《粵華中學60週年紀念校刊》
  • 《粵華中學70週年紀念校刊》
  • 粵華中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