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

(重定向自建筑

建筑学(英語:Architectural analytics),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

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圓頂切面圖
弗萊徹爵士:雅典帕特農神廟是建築界的經典例子。[1]

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物设计建造相关的艺术技术的综合。因此,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学科。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从而包括的实用、功能的一面和艺术、美学的一面,它们之间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份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在某一建筑物中可能某些方面很强而其余方面很弱,但在其它建筑物中情况则可能迥异。

从狭义上说,研究的是建筑物可资使用的空间、可供欣赏的形象,以及围绕空间、形象如何产生确立、调整美化等的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作为专用词的“建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建筑物本身,更主要的是研究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及其如何得以满足,研究建筑物实体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中相应的策划、设计、实施等。

建築理論编辑

建築哲學源自於美学,著重在建築的美學價值、建築的語意(semantics),以及建築和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包括柏拉图米歇尔·福柯吉尔·德勒兹[2]罗伯特·文丘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哲學家及理論家都在探討建築的本質,以及建築和樓房(building)之間是否有差異之間的議題。

歷史上的論述编辑

現存最早以建築為主題的文字作品是《建築十書》,由罗马時代的建築家维特鲁威在西元一世紀早期所著。[3]根據维特鲁威,一個好的建築物應該具備「強(firmitas)、用(utilitas)、美(venustas)」三項要素,[4][5],這三項要素的定義大致上是指:

  • 強(堅固) - 建築必須能堅固的矗立,並保持良好的狀態
  • 用(實用) - 建築必須對使用者提供實用的功能
  • 美(美觀) - 建築必須能讓人們感到愉悅並提升他們的精神

维特鲁威認為建築師必須要用盡全力來實現這三項要素。阿尔伯蒂在他所著的《論建築英语De Re Aedificatoria》一書中重新詮釋了维特鲁威的觀點。他認為美觀基本上與比例息息相關,而裝飾性的物件也在美觀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對阿尔伯蒂來說,完美的比例也就是理想中人類身體的比例,也就是黃金比例。因此,美最重要的要素是物體與身俱來的,並非之後以人工方式創造的;且美的根據是一種普世的、可見的真理。一直到16世紀建築師瓦萨里的著作出現之後,在藝術領域中才出現「風格」的概念。[6]到了18世紀,瓦萨里的著作《艺苑名人传》被翻譯成了義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與英文。

在19世紀初期,在普金的著作《對比》(Contrasts,1836年)中,他將現代的、工業化的世界與理想化的新中世紀世界印象做出了對比。而普金相信哥特式建筑是唯一的「建築中真正基督教的風格」[7]。十九世紀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约翰·拉斯金曾著有《英語:建築的七明燈羅馬化: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一書,對於建築中的美學格外的重視,他認為蓋好的房子不一定算是真正的建築,只有經過一些佈置後才能算是建築。對拉斯金而言,構造比例及機能都良好的房子至少需要粗面光邊石工英语Rustication (architecture)之類的裝飾[8]

有關理想的建築及構造物的差異,著名的二十世紀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曾寫到:「當你用石頭、木頭和水泥為材料蓋了房子及宮殿,那是構造物(Building); 但若其中的一些巧思觸動我,讓我覺得很好,很高興,說了:『真漂亮。』,這就是建築(Architecture)了。」[9]和勒·柯布西耶同時代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認為:「當你小心的將两塊磚搭在一起,建築就開始了。」[10][11]

現代的建築概念编辑

著名的十九世紀摩天大樓建築師提倡一個建築設計的概念:「形式追隨功能。」

這種功能比結構及美感還要重要的觀點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但也有一些質疑,此觀點使得「功能」這個概念取代了维特鲁威提出的「用」,功能包括了所有有關建築物用途、認知及愉悅性的準則,不只是實用,而且也有美學、心理學及文化上的意涵。

在許多哲學中,影響現代建築師及建築設計的有理性主义經驗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現象學

二十世紀末期又出現一個影響建築機能及結構的概念,就是可持續性永續建築英语sustainable architecture是因應當代的訴求,建築物應該考慮對環境的友善,包括其原料生產的方式,對周遭自然環境及其他建築的影響,在空調、水、照明及廢棄物處理上對能源的需求等。

歷史编辑

最早建築的原型是在因應需求(居住、安全保障、宗教崇拜)及方式(可用建築材料、建築者技術)的變化下而衍生的。隨著文明發展,知識透過口傳及實作而傳承,這也就成了一種工藝。

主要研究领域编辑

相关研究领域编辑

密切联系领域编辑

相关领域编辑

世界建筑日编辑

世界建筑日(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是由國際建築師協會1985年的第63屆理事會所訂定的,當時訂為7月1日。

1985年聯合國全體代表大會決定將世界人居日英语World Habitat Day設定在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一。1986年的國際建築師協會理事會決定將世界建筑日和世界人居日結合,一起舉行慶祝活動。

相闗條目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弗萊徹,《比較建築史
  2. ^ Deleuze, Gilles. Pourparlers. Paris: Minuit. 1990: 219. It is not the line that is between two points, but the point that i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everal lines. 
  3. ^ D. Rowland – T.N. Howe: Vitruvius.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9, ISBN 0-521-00292-3
  4. ^ Translated by Henry Wotton, in 1624, as "firmness, commodity and delight"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Vitruvius. Penelope.uchicago.edu. [2011-07-02]. 
  6. ^ Françoise Choay, Alberti and Vitruvius, editor, Joseph Rykwert, Profile 21, Architectural Design, Vol 49 No 5-6
  7. ^ D'Anjou, Philippe. An Ethics of Freedom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2011, 64 (2): 141–147. JSTOR 41318789. S2CID 110313708. doi:10.1111/j.1531-314X.2010.01137.x. 
  8. ^ John Ruskin,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G. Allen (1880), reprinted Dover,(1989)ISBN 0-486-26145-X
  9. ^ Le Corbusier,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Dover Publications (1985). ISBN 0-486-25023-7
  10. ^ Mies van der Rohe quotation at Brainyquote. [2014-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9). 
  11. ^ and you can also check out LeeliQuote.com.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