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晟(8世纪?—784年),陝西盩厔人,唐末軍閥。

少年從軍,為安西節度使哥舒翰部下士兵,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潼關時,將領王思禮坐騎被流矢射殺,張光晟將自己的戰馬讓給他,但不求答謝就走了,王思禮想答謝他,略記其樣貌,卻找不到他。

王思禮升为河东节度使代州刺史辛雲京遭受彈劾,王思禮要處罰辛雲京。當時張光晟在辛雲京幕下當兵,找到王思礼,為辛雲京說情。王思礼終於遇到救命恩人,拉着张光晟的手说:“吾有今日,子之力也。求子颇久,竟此相遇,何慰如之?”遂與張光晟結拜為兄弟,並免除辛雲京之罪。思礼表奏朝廷,封张光晟為特进、試太常少卿。後來辛雲京升任河东节度使時,為報答光晟,推薦他为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

大历十三年(778年),时任代州都督的张光晟率军在羊武谷(今山西原平市北)與回纥展开激战,张光晟大破敌军,回纥逃窜。[1]升迁為单于都护、兼御史中丞、振武军使。建中元年,因為發現回纥使臣突董掳掠大量中原女子,一怒之下決定挑釁回纥。張光晟設宴款待千餘名回纥及其他胡人,酒至半酣,引伏兵突入,大肆殺戮,“死者千余人,唯留二胡归国复命。”事發,回纥政府向唐朝抗議,德宗僅將张光晟降为睦王傅,不久改太仆卿。回纥從此埋怨唐朝。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追隨原盧龍節度使朱泚謀反,拜為使相。朱泚選精兵五千交給張光晟。後來,張光晟見朱沘大勢已去,護衛朱泚逃离后即投降李晟[2]

李晟認為張光晟有才且诚心投降,拜為上賓,宴會時,二人常同坐。華州節度使駱元光怒曰:“吾不能與反虜同坐。”拂衣而去回营。李晟不得已,将张光晟囚禁於张邸,請求唐德宗赦免張光晟,德宗拒絕,下詔處死張光晟。[3]另一種說法是张光晟欲先往迎驾德宗以争功,反被李晟殺死。[4]臨刑前,張光晟說:“傳話後世,第一莫做,第二莫休”,這是“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

注釋 编辑

  1. ^ 《旧唐书·代宗本纪》载:“春戊辰,回纥寇太原,鲍防与之战,我师不利。……二月庚辰,代州都督张光晟击回纥,战于羊武谷,破之。”
  2. ^ 《新唐书·逆臣传》載:“先是,泚遣张光晟将兵五千屯九曲,去东渭桥十馀里,光晟密输款于晟。及泚败,光晟劝泚出亡。泚乃与姚令言帅馀众西走,犹近万人。光晟送泚出城,还,降于晟。”
  3. ^ 《旧唐书·张光晟传》:李晟以张光晟“诚款,又爱其材,欲奏用之,俾令归私第, 表请特减其罪。每大宴会,皆令就坐。华州节度使 骆元光诟之曰:‘吾不能与反虏同席!’拂衣还营。 晟不得已,拘之私第。后有诏言其状迹不可原,乃斩之”。
  4. ^ 赵元一《奉天录》卷四:“令公崇重刑法不贷。时伪门下平章事张光晟,恃内应之功,辞公先往迎驾,拟立功于众臣之上。李公知其奸诈,乃集三军而让之曰:‘君子蹈道以全身,小人反是以伺隙。吾闻忠不恶君,智不叛上,勇不逃死。光晟……且同谋,不终其义,佐汉又非纯臣。事迫势穷,返噬其主。晟方扫除妖孽,洗涤宫闱,四凶碎首于王阶,三苗屏除于天外。光晟返覆其君,乱我邦国,将付大戮,以戒将来。岂可使首鼠竖子与我同天乎?’付都虞候赐之极刑。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此乃贼臣之词。”李肇《唐国史补》亦載:“李令军逼神鹿仓,贼张光晟内应,晟乃得入,先斩光晟。又与骆元光争功,置毒以待。元光方食而觉,走归营,不复更出。然晟功戢兵最大也。”

延伸阅读 编辑

[]

 舊唐書/卷127》,出自刘昫舊唐書

參考書目 编辑

  • 《旧唐书》卷127《张光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