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
德國文化(德語:Kultur Deutschlands),又譯德意志文化,指的是一類在現代德國版圖之內所有思想習俗的總稱,在歷史上也包括由德語人士創造的、全體德意志地區的文化,成就主要集中於哲學、音樂、社會主義、建築和工業設計等領域,在哲學上表現亮眼。
德國文化是一種會隨著歐洲主流思潮的改變而改變的文化,沒有固定的思想內核,每個時代都不一樣。德國文化同時在高階知識分子和平民大眾運動中出現,兩者沒有對立,而是像平行世界一樣發展。追究其起源,德國人的文化源頭其實是凱爾特人,但在來自北歐的日耳曼人入侵德意志地區並成為其主流人口後,德國的民族認同就發生了巨大改變。在日耳曼人和羅馬人統治的時代,羅馬的貴族文化和日耳曼的庶民文化並行,产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久而久之就演變成德意志地區的傳統。在大部份的時間中,德意志地區被歐洲人普遍認為是一片充滿詩人和思想家的土地[1],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則被短暫視為軍國主義的集中地[2]。
自歐洲中世紀以來,德意志地區就產生了一大批風格各異的人事物,這些時代的風雲兒各自定義自己理想中的世界,造就了德意志文化的“多元性傳統”,直至今日也未曾改變。在德意志的許多學科之中,“文化(Kultur)”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歐洲人長期認為德語人士特立獨行,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化,德意志文化的特色较为明顯。說德文的文化工作者們也比起他們在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同業會更加溫和,他們完全不採取激進主義,在不推翻政府、不破壞主流價值的前提下進行思想創新。但是,德意志人又樂於在科學、原理或者既定現實上積極突破,企圖找到每件事物的真理,這種精神讓德意志成為了歐洲科學界的先趨。在歐洲,德語藝術家經常被稱為“藝術史的配角、文明史的主角”,這是因為德語人士更喜歡用實用主義來創造藝術,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藝術的美感,他們反對藝術作品中會出現的空虛感[3]。
幾個世紀以來,德意志文化一直由多個不同的面向構成,例如德文尖角體、德國音樂、外露木骨架房屋以及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家認同等。正因为面向多元,所以德意志文化也常常跨越現代國家的版圖[4],滲透入同為德語國家的盧森堡、瑞士、奧地利、列支敦士登和南蒂羅爾等地區。
1900年前後,由於德意志地區統一成了一個叫德意志帝國的國家,於是“德意志文化”開始改稱“德國文化”,而那些在德意志帝國邊界之外的德語國家們也在這時與德國分離。既使這些非德國的德語國家仍殘留著大量德意志文化,但這僅作為一種歷史見證而存在,它們清楚知道古代的德意志地区已經不等於现代的德國,並在日後只想強化它們自己的本国特色[5]。
從20世紀開始,大眾傳媒的出現讓德國的大眾文化能壓倒貴族文化,在德國社會中逐漸能佔據主導地位。到了現在的21世紀,互聯網的普及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德國的貴族文化雖然從未失去,但現在它越來越小眾化、精英化且精緻化,其和之前的模式大相徑庭[6]。
思想 编辑
在德國文化中,它的思想体系最为龐大,由文學、哲學、唯科學論、社會主義、法律等多个领域構成。在大多數國家裏,這幾個领域都是各自獨立的;但在德國,這些领域是互通互連的,許多德国的思想家除了做他的本职工作以外,還经常研究其它領域。
標準德文 编辑
德国官方语言是德文,属於印欧语系裏的日耳曼语族,德文是目前德国文化的直接載體。
值得一提的是,德文不是一種被人們常說而形成的“自然語言”,也不是被政府硬性推廣而塑成的“人工語言”,而是由一代代的德國思想家在幾百年的時間中優化而來的“漸進語言”。目前能找到最古老的、印有德文字母的文獻,是《Abrogans with the Lord's Prayer of the Codex Sangallensis 911》和《Notker》的德文譯本,它們見證了標準德語的最初形態,現保存於聖加侖修道院的圖書館。
现代德语方言分为中部德语和上德语两類,标准德语就是以“巴登福騰堡地區”的德语为基础修改而來,該地區位於德國的西南部。德国南部的方言属于上德语,方言較多,有施瓦本方言、巴伐利亚方言、黑森方言等。德國東北部原本也有自己的方言,但是在舊普魯士王國統治的地區、以及旧共產黨統治的東德地區,經過長時間的强制義務教育,东德的德文方言已經幾乎滅絕,剩下的人口只会說標準德文。
文学 编辑
德國文學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的早期,當第一批拉丁文手稿和插圖被保存在東法蘭克王國的圖書館時,德文文獻也隨之一同保存,只不過數量較拉丁文少。德文在小说領域的第一次嘗試,是一篇被完整的保存在《馬內塞古抄本》(Codex Manesse)中的无名“宮廷愛情小说(Minnesang)”,雖然它沒有自己的标题,而且劇情不够完整、男主角的情感線也较无邏輯,但对德国文学有象徵性的意義。瓦尔特·冯·德·福格尔魏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可能是该小說的作者,古抄本形容他是一個遊歷各處的吟遊詩人,但真假却无法考证。
德國第一部作品有完整劇情結構、有大結局的小說是《尼伯龍根之歌》,这部小说在东亚的知名度较高,它的類型是史詩,由中古高地德語寫成。該小說不僅是德國人的史詩,也详细記錄了原始日耳曼民族的風俗習慣,因此北歐的文學界對它较为重視。
中世紀末期,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了歐洲版本的活字印刷術,這個革命性的技術讓文字在全歐洲擴散。由於他居住在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福騰堡州,故歐洲的印刷業是以德國為中心發展而來的。德國西南部也成為歐洲最多印刷業公司的聚集地,同時,印刷業還順便帶動了紙張、近代文學的發展。最初,古騰堡他的本職工作只是印刷《古騰堡聖經》,並未想到自己會影響歐洲的歷史進程。之前通过剥下綿羊的皮肤才能得到的《羊皮紙聖經》急速沒落,而更便宜、容易製作、且能和墨水印刷契合的“木材紙”则成為了印刷業的主流,纸张的书籍也延续到现代的21世紀。
德国近代最杰出的作家很多,包括 戈特霍爾德·埃弗萊姆·萊辛、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以及格林兄弟。海因里希·海涅、庫爾特·圖霍爾斯基、貝爾托·布萊希特、托馬斯·曼和海因里希·曼以及漢娜·阿倫特都是當時重要的文學人物 。20世紀,德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數量非常之多,他們是西奧多·蒙森(1902年)、魯道夫·歐肯(1908年)、保羅·海斯(1910年)、格哈特·豪普特曼(1912年)、托馬斯·曼(1929年)、赫爾曼·黑塞(1946年)、海因里希·伯爾(1972) 、鈞特·葛拉斯(1999)。到了21世紀,德國出現了第一位女性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是赫塔·米勒(2009)。
“法蘭克福書展”被認為是國際出版業界的盛會,也是歐洲文學家的一次重大集會。該展覽每年都會舉辦,地點是德國的法蘭克福,德國圖書展覽上都會頒發“最佳德文小說”的獎項,是否能獲得此獎對一個文學家來說至關重要。另外,德國還有一個“萊比錫書展”,它更傾向於幫助年青的作家和寫法新穎的出版物,甚至這些出版物不是傳統的書本也沒關係。
哲学 编辑
“德意志的土地,是詩人和思想家的土地(德語:Das Land der Dichter und Denker)”這一說法至今仍被很多歐洲人使用,尤其在大學的文學、哲學課堂中。這個說法最早可追溯到1871年之前,但具體是誰說的目前無統一說法。
最有影響力的德國哲學家包括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庫薩的尼古拉斯、黑格爾、叔本華和尼采,這幾名這哲學家一起組成了德國的“唯心主義運動”。在德國的非唯心主義的派別中,“社會型哲學”的成就最為優秀,知名的社會哲學有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以及尤爾根·哈貝馬斯,他們遠離了過度樂觀或者悲觀的思考模式,而追求用現實中的手段改造社會。
社會主義 编辑
社會型哲學發展到最後就遠離了“純哲學”的領域,蛻變為一種解決现实問題的“方法”。
“社会主义”在此時開花結果,社会主义中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影響较深的是“馬克思主義”,它的創始者是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19~20世紀主流的哲学思潮、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兼具哲学和现实的二重性,德国上下的各個階層也因为长期浸泡在多元哲学观点的环境里,而对“工人运动”这种反资本主义的观点较為包容。與隔壁的法國相反,德國的工人、或者说劳动者幾乎不會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政府,而是用民主投票的方式使德国政府提高工人薪資、縮短工作時間、友善化職場環境。由於德國自古就有濃厚的溫和主義、漸進主義传统,因此早在19世纪,德国就诞生了世界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即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
到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又和“爱国主义”结合,变为“国家社会主义”,而“纳粹主义”就派生自这个国家社会主义。希特勒領導下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因为名字太长而自我簡稱为“納粹黨”,这个政党不仅奪取了德國政權,还让德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發動者,改写人类历史。中文裏的納粹的“納”字,就對應德文中的“na”字;而“粹”字则對應“zi”。“納粹”这个中文翻译,其實就是把國家社會主義的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中“na和zi”提取出來再音译而成的名稱。
科學唯物主義 编辑
至今,來自德国的科学家們一共斬获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學獎、化学獎和生理医学奖,在唯物主義、唯科學論的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最負盛名的科学家有很多,例如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等等。德国還是导弹、火箭這兩種概念的發源地,也是现代電腦科技的创始人冯·诺伊曼的祖国。
法律 编辑
《德国法典》是對歐洲的大陸法系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法典,它和法国的《拿破仑法典》齊名,兩者共同組成了歐陆各種法律的基石。20世紀,所謂的“法蘭克福學派”特別盛行,它們喜歡用的批判性的理論來解讀世界上的經濟局勢。
音乐 编辑
德國第二著名的文化領域是音樂,從經濟規模來看,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的音樂市場。
古典樂 编辑
德國和奧地利兩國一同擁有众多有才華的音樂家,在古典樂領域的贡献较大,歐洲的古典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受德國影响。由於德國處於歐洲的正中心,即我們俗稱的中歐,所以來自歐洲各地的不同音樂傳統得以在這裡匯聚。作為歐洲音乐家的摇篮,德国为古典音乐贡献良多,除古典乐外的其它音樂也是历史悠久且种类多樣。
在欧洲音乐的“巴洛克時期”,教堂音樂和管風琴製作的音乐蓬勃發展。重要的巴洛克作曲家包括:海因里希·舒茨、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曼海姆學派”的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和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其实他是奧地利的作曲家)塑造了“維也納古典音樂流派”的風格。在三月革命之前,伴隨歌曲演唱的、跳脱出纯音乐领域的羅伯特·舒曼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等作曲家大受欢迎。其他同样重要,但知名度稍低的音乐家主要集中在“德國浪漫主義”中,包括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理查德·瓦格納和理查德·施特勞斯。
到了20世紀,卡爾·奧爾夫和漢斯·艾斯勒也很受歡迎。1950年後,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Karlheinz Stockhausen)等作曲家發明了讓“用連續音樂和電子音樂做古典音樂”的模式,對古典音樂的進步意义重大,而此时东德地区音乐發展停滞,西德地区則创新不断。在新音樂中,維爾納·亨策獲得了國際重要性,重要的21世纪的當代德國作曲家包括B. Wolfgang Rihm和電影音樂作曲家Hans Zimmer。
在20世紀80年代,一個名為“德國新浪潮”電影配樂流派誕生了。這個風格明顯和其它國家的古典樂不同,喜歡用強烈的反差音調來凸出氣氛,它在國際上(尤其是美國好萊塢)獲得巨大成功。在Nena、Hubert Kah、Peter Schilling等歌手的推動下,德國新浪潮達到了商業高峰,大量唱片、磁帶和音樂會賣出了大筆金錢。這一時期,其他成功的表演者也有,例如“合成流行樂隊”的風格,他們有Alphaville、Trio、Extrabreit、Joachim Witt、DAF、Ideal、Münchener Freiheit和Spider Murphy Gang等代表人物。
搖滾樂 编辑
在2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裡,德國非古典音沒有形成主流趨勢,在非主流的領域多以搖滾樂和民間音樂為主。初期的、企圖打破古典樂霸權的詮釋者包括海倫·費舍爾、海諾和馬克斯·拉貝。
20世紀60年代末,因為受到同時美國和英國的影響,西德地區出現了“Krautrock”德式搖滾樂形式。這種德國風格的音樂更加注重黑色、哥特式、骷髏、蜘蛛網等元素,豐富了全世界搖滾音樂的構成,以及對日後的電子樂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先驅者包括德國的歌手Kraftwerk、Klaus Schulze和Tangerine Dream。
“Ostrock”也是一種德式搖滾的形式,著名代表有City、Karat、Silly、Keimzeit、Karussell、electra和Puhdys等人。難以置信的是,許多樂隊在共產黨統治的東德地區也會受到言論審查,不僅他們的歌詞會被審查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連作曲風格、發聲方式、使用的樂器、如何調音等都被規定在一個狹小的範圍之內。在東德政權的末期,搖滾樂被完全禁止,這反而讓德國的地下樂團更多的在歌詞裡寫上對自由的渴望。為搖滾音樂家和詞曲作者提供解決方案。
20世紀70年代,流行樂和搖滾樂在德國得到了結合,獨立搖滾、Pop曲風應遇而生,比較著名的人士有Sportfreunde Stiller、Tocotronic、Blumfeld、Selig和Jennifer Rostock。
在雷鬼、舞廳領域,Seeed、Peter Fox、Culcha Candela等樂隊都獲得了成功。
20世紀90年代,西德的另類音樂和朋克搖滾迅速發達,並在西歐得到廣泛傳播。最成功的代表包括Die Arzte、Beatsteaks、Nina Hagen和Die Toten Hosen等人。在90年代,國際流行的德國搖滾樂隊是輕搖滾的The Rattles、The Lords,以及硬搖滾的Scorpions和Rammstein。一些樂隊開始給自己的名字取成不是德文的樣子,例如“Neue Deutsche Härte”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中還包括像“Oomph!”這樣加入驚歎號的名稱。
成功的德語嘻哈藝術家在2000年代出現了,包括神奇四俠、費蒂斯·布羅特、Marteria、Samy Deluxe、Jan Delay、Blumentopf、武士道、KIZ、Casper、Cro、Sido和Deichkind。
流行樂 编辑
近年來最著名的德語流行歌手包括James Last、Udo Lindenberg、Peter Maffay、Herbert Grönemeyer、Westernhagen、Silbermond、Juli、Ich + Ich、Frida Gold、Tim Bendzko、Andreas Bourani和歌手Xavier Naidoo等。
英語的流行歌手則數不勝數,一個唱英文歌的樂隊Reamonn風靡歐洲。2010年,莉娜代表德國贏得“歐洲歌唱大賽”的2010年度冠軍。 另外,還有一些頗受青少年歡迎的歌手,例如Frank Farian、Boney M.和Milli Vanilli、Dieter Bohlen(與Modern Talking合作)、選角樂隊 No Angels、金屬樂隊Blind Guardian、美聲歌手Sarah Connor、小提琴家David Garrett和獨立音樂人Tokio HotelBand。
德國的音樂製作人在電子音樂和電子遊戲音樂的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方便,他們經常和美國、日本的遊戲公司合作,也涉足電腦或家用遊戲機領域,例如B·穆斯·T ·保羅·範·戴克、Scooter、2raumwohnung、Tomcraft、Moguai、迪斯科男孩、Lexy & K-Paul、Kai Traacid、Tiefschwarz、Blank & Jones和Paul Kalkbrenner等。
爵士樂 编辑
德國的爵士樂至少從1930年代的搖擺時代開始就擁有悠久的傳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迪克西蘭等歐洲國家的傳統爵士樂得到了復興,並且由於和古典樂的審美相差不大而被廣泛接受。
但是,現代爵士樂在那時卻不受歡迎,西德的一些音樂家做出了實驗性的創新,例如長號演奏家阿爾伯特·曼格爾斯多夫(Albert Mangelsdorff)、自由爵士樂歌手彼得· 布羅茲曼(Peter Brötzmann)等人積極參加國際賽事,把德國的新爵士樂帶上歐洲和美國的視野,這被稱為德國的“國際口音爵士樂”。
從20世紀70年代起,Klaus Doldinger所發明的融合爵士樂被德國年青一代接受,一個名叫Passport的樂隊在國際上大獲成功。
音樂節 编辑
德國自古就和奧地利一起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舉辦地,眾多音樂節只在德奧的版圖內進行。
在現代德國,德國政府規定了好幾個爵士音樂節以提升民眾的人文素養,它們是法蘭克福爵士音樂節(自1953年起)、柏林爵士音樂節(自1964年起)、莫爾斯音樂節(自1972年起)和斯圖加特爵士音樂節(自2006年起)。這裡有主要的廣播大樂隊、爵士俱樂部網絡和眾多獨立唱片公司,其中ECM是國際上最知名的。
2010 年之前,“Love Parade”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音樂活動之一。如今德國最重要的音樂節有Rock am Ring、Wacken Open Air、Fusion Festival、柏林音樂週、Hurricane Festival、Southside、SonneMond Sternen、Deichbrand、Melt !、Schlossgrabenfest、Summerjam、Nature One、Mayday、Airbeat One、全力以赴和WGT。全德國的重要城市,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音樂節,例如Fête de la Musique和Honky Tonk音樂節。
此外,還有許多較小的音樂節,它們不被官方推薦,只服務於特定的音樂風格、特定的人群、或者帶有特殊主題。按照德國互聯網的搜尋記錄,光是2011年一年,全德國各地就有350多個音樂節,這還未包含那些和音樂有關的普通活動。
“法蘭克福音樂展覽”是領先的國際音樂製作貿易展覽會,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在這裡獲取商機。德國還有一項重要的音樂比賽,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德國音樂大賽”,吸引各路音樂人才進駐表演。SoundCloud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在線音樂分享平台”之一,總部位於柏林,這是一家初創公司。
博物馆 编辑
德国拥有超过6000家博物馆,其中包括私人展览、公共展览、宫殿和花园。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纽伦堡的日耳曼国家博物馆拥有从史前史、古代史一直到现今的最重要文化和艺术收藏之一,而柏林则凭借博物馆岛及其它不计其数的世界级博物馆构成了博物馆业的重心。
飲食 编辑
德國在傳統飲食上依地域而有所不同。在飲食文化上,德國飲食習慣與其鄰近西歐國家皆有相關聯性。例如位於德國西南邊的巴伐利亞邦及斯瓦比亞區的美食,即深受鄰國瑞士及奧地利影響。此外,外來移民族群也將其飲食文化引入,如土耳其的沙其瑪小吃店普遍林立於德國當地街頭。主要肉品選擇以豬、牛、雞肉及火雞肉為大宗。普遍上,肉食皆搭配特別調製的醬汁一起食用。近年來,追求蔬食主義的人口比例慢慢在增加中。德國連鎖食物零售超市侷限於四家供應商,其市場佔85%,分別為埃德卡、雷弗、奥乐齐及史瓦士集團下的利多和考夫兰特。其中,奥乐齐、利多和考夫兰特屬廉價連鎖超市品牌。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 Wasser, Jeremy. Spätzle Westerns. Spiegel Online International. 2006-04-06 [201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7).
- ^ Germans and Indians: Spätzle Westerns, Der Spiegel, ISSN 2195-1349 (德文)
- ^ Germany country profile, BBC, 19. März 2012. Abgerufen am 3. Januar 2013.
- ^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Auszug: Deutsche Identität? (德语).
- ^ Vgl. Otto Dann, Nation und Nationalismus in Deutschland: 1770–1990, 3., überarb. und erw. Aufl., Beck, München 1996, ISBN 3-406-34086-5, S. 48 f.
- ^ Mediengeschichte, Docupedia-Zeitgeschichte, Stand 2010. Abgerufen am 3. Januar 2013.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德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