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又銘
梁又銘(1906年7月15日—1984年9月26日),廣東順德人,出生於上海,1949年定居臺灣。原名協文,漫畫創作筆名有:光郎、馮婦、塞翁,自署愛蓮軒主。雙胞胎弟弟是梁中銘,二哥為梁鼎銘。大姐梁雪清。他曾擔任政工幹校藝術科(後改制為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教授、主任。擅長創作水墨人物畫,也是1950年發行於臺灣的愛國獎券版面設計者。
梁又銘 | |
---|---|
出生 |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順德縣 | 1906年7月15日
逝世 | 1984年9月26日 臺灣省臺中市 | (78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职业 | 畫家 |
知名作品 | 設計愛國獎券 |
亲属 | 梁鼎銘(兄) 梁中銘(雙胞胎弟弟) |
生平
编辑梁又銘因為大哥粱砥中前赴法國「勤工儉學」研習藝術課程,購買畫冊、複製品寄給家族當學畫臨摹範本,加上二哥梁鼎銘的指導,開始學習西畫。[1]1921年自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設立專收華人子弟之華童公學(Chinese School)畢業後,他和梁中銘在上海藝海美術公司工作,繪製舞臺及照相布景。期間,他在上海西畫團體天化藝術會教授繪畫。[2]
1927年7月間,梁又銘及梁中銘受到梁鼎銘召喚,前往廣東參與軍中藝術文宣。1929年起,兩人共同協助梁鼎銘從事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戰史畫創作。[3]1938年到1946年,他參與空軍刊物《中國的空軍》美編工作。[4]
1949年抵臺之後,梁又銘出任《圖畫時報》社社長,創作連載漫畫《土包子下江南》。[5]1951年7月,政工幹部學校成立,他受聘為美術教授,1959年起擔任政工幹校美術科(1960年後為改制藝術學系)主任。[6]1970年更名政治作戰學校後美術系後擔任主任,1974年退休。他的學生中以李奇茂(1925—2019)最負盛名。[7]
梁又銘主持藝術科系行政事務時,課程以水墨、人物畫為學習重點,增聘傅狷夫、邵幼軒、施翠峰、劉其偉等師資。[8]在臺灣藝術學校歷史上,政戰學校美術系的特色就是培養政治漫畫人才,重視人物畫訓練。[9]1969年,他為國軍忠烈祠繪製《攻克惠州之役》戰史油畫。1972年獲頒教育部文藝獎章。1984年9月26日於臺中逝世。
藝術創作
编辑梁又銘在中日戰爭期間從事戰爭圖畫創作及速寫,忠實紀錄了戰爭時期中國的面貌。他致力於現代、古裝人物畫創作。此外,他在臺灣創作的連載漫畫以激發、強化民眾的反共意志為目的,並協助其他創作者參與創作、發表反共漫畫。[10]
史畫
编辑梁又銘自1938年起開始創作空軍戰史畫,來臺後空軍戰史畫創作,目前在高雄岡山空軍軍史館陳列。有評論稱:他在1949年前創作空戰戰畫給予觀眾強烈臨場感,而油畫用色具有水彩般的輕盈透明感,筆觸具有力道,不同於1949年來臺後使用厚重色調跟短筆觸所繪製的臺灣金馬風景建築油畫。[11]
時事、反共漫畫創作
编辑1949年10月,他與梁中銘在臺北《中央日報》擔任專任主筆,10月15日出版《圖畫時報》創刊號。《圖畫時報》於1951年4月15日併入《中央日報》,改為「漫畫半週刊」。他發表《土包子下江南》連載漫畫,在《中央日報》連載到1955年2月完結。1953年國防部政治部在《青年戰士報》開闢〈圖畫周刊〉,培育軍中及社會人士參與漫畫創作。從1953到1957年間,他在《青年戰士報》的〈圖畫周刊〉發表了48幅漫畫,以特定主題系列連環漫畫為主,夾雜單幅漫畫。[12]
水墨
编辑梁又銘的創作融合西畫透視及傳統水墨技法。人物畫作運用畫筆鉤勒渲染技法,造型取法人物肖像,重視動態表情與立體感。[13]評論人指出,他強調留白,有助突出主題,增添畫面生動感。他善用曲線、渾圓筆觸運筆,營造畫面鮮活感。[14]
愛國獎券是臺灣省政府為緩解臺灣財政困難,委託臺灣銀行發行獎券,從1950年4月11日起到1987年12月27日止總共發行1171期。梁又銘有感於愛國獎券發行數量超過十萬張以上,是向社會實踐美術教育的重要管道之一,同意設計圖稿。他既設計插圖,同時撰寫文字解說,內容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他主持圖稿設計期間,以忠孝節義為主題,蘊含中國歷史精神,後經整理出版為《祖先的故事全集》。[15]
主要著作
编辑- 《中國空軍抗戰史話》,南京市:正氣出版社,1947。
- 《俄帝侵華史畫》,臺北市:張仁澤,1955。
- 《民族女英雄》,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工作會,1955。
- 《領袖與空軍畫史》,臺北市:空軍總司令部,1957。
- 《祖先的故事》,臺北市:義裕文化,1982。
藝術年表
编辑- 1930,畫展,重慶市議會、復興關中訓團、重慶國際聯誼社、南溫泉中央政治學校。
- 1938,抗戰畫展,漢口。
- 1940,空軍抗戰巡迴畫展,四川。1941年巡迴香港。
- 1944,畫展,西康雅安。
- 1945,畫展,四川成都、內江。
- 1962,菲律賓個展、巴拿馬藝術會藝展。
- 1965,梁中銘、梁又銘兄弟從事戰鬥藝術四十週年畫展聯展,政工幹校、臺北省立博物館主辦。
- 1969,與梁又銘聯展「梁氏兄弟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全國大專美術教授聯展。
- 1971,中美聯合畫展。
- 1973,與梁中銘聯展「抗戰史畫展」。
- 1975,與梁中銘聯展「中華民國史畫集展」。
- 1982,梁又銘教授人物畫教學示範展,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參考資料
编辑- ^ 洪瑞鴻. 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 35. 彭明輝. 梁氏家族與近代中國藝術論稿—以梁鼎銘家族為系絡. 沈以正主編. 中國美術專題研究.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4年6月: 42.
- ^ 《申報》1926年6月12日,增版1。
- ^ 戰畫指導見吳越. 民族青史之史筆 藝術薪傳之推手—析論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的人格特質及其藝術成就. 巴東主編. 鼎藝千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紀念畫展.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 13. ISBN 978-986-026-260-5.
- ^ 黃炳勳. 梁又銘「戰爭圖像」作品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27。彭明輝. 梁氏家族與近代中國藝術論稿—以梁鼎銘家族為系絡. 沈以正主編. 中國美術專題研究. 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4 :54.
- ^ 洪瑞鴻. 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 37.
- ^ 吳越. 民族青史之史筆 藝術薪傳之推手—析論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的人格特質及其藝術成就. 巴東主編. 鼎藝千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紀念畫展. 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 15. ISBN 9789860262605.
- ^ 巴東主編. 鼎藝千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紀念畫展. 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 172-173. ISBN 9789860262605.
- ^ 沈孝雯. 戰後臺灣戰後文藝政策下的雕塑創作. 雕塑研究. 創刊號, 2008.6: 106.
- ^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 臺灣美術史綱. 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2019年5版: 353.
- ^ 彭明輝. 梁氏家族與近代中國藝術論稿—以梁鼎銘家族為系絡. 沈以正主編. 中國美術專題研究.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4年6月: 56.
- ^ 吳越. 民族青史之史筆 藝術薪傳之推手—析論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的人格特質及其藝術成就. 巴東主編. 鼎藝千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紀念畫展.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 13. ISBN 978-986-026-260-5. 劉雲浩. 如椽之筆畫人間真善美:憶述先師梁又銘、梁中銘培育藝術後教學典範. 廣東文獻. 49卷3期(2021年7月): 85、87.
- ^ 楊依菁. 《青年戰士報》〈圖畫周刊〉與國軍再教育(1953-1957). 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21: 22-24、37-50.
- ^ 楊熙. 梁又銘先生的水墨畫. 中央日報. 1982年5月3日,版11.
- ^ 吳越. 民族青史之史筆 藝術薪傳之推手—析論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的人格特質及其藝術成就. 巴東主編. 鼎藝千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紀念畫展.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 14. ISBN 978-986-026-260-5.
- ^ 巴東主編. 鼎藝千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紀念畫展.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0: 120. ISBN 978-986-026-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