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 (隋朝)
中国古代行政区,位于今湖南
潭州,隋朝时设置的州。曾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是大部分湖南地区以及部分湖北地区在古代的称呼;也曾作为二级行政单位,地域包括今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南、益阳、娄底等地。
潭州作为城市名,也是长沙(当时的州治或府治)的古称。
一级行政单位
编辑隋朝开皇九年(589年)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隋炀帝时废除潭州,另立一级行政单位长沙郡,但辖区缩小。唐初改为潭州。
二级行政单位
编辑唐朝武德三年(621年),又改长沙郡为潭州。五代后梁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府,作国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潭州。宋朝末,潭州共辖长沙、善化、宁乡、浏阳、湘阴、益阳、湘潭、醴陵、湘乡、安化、攸、衡山等12县。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4年),改潭州为潭州路,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所。至元十八年(1281年),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曆二年(1329年),以元文宗潜邸所幸,改天临路。至正二十一年(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再改为长沙府。
行政区划
编辑唐朝衡州辖县 | |
---|---|
618年 | 长沙县、衡山县、邵阳县、攸县、益阳县、新康县[1] |
621年 | 长沙县、衡山县、益阳县、新康县(邵阳县、攸县改属南梁州,新设醴陵县[2]、湘乡县[3]) |
624年 | 长沙县、衡山县、益阳县、醴陵县、湘乡县(废除新康县) |
707年 | 长沙县、益阳县、醴陵县、湘乡县(衡山县改属衡州) |
708年 | 长沙县、益阳县、醴陵县、湘乡县(增浏阳县[4]) |
806年 | 长沙县、益阳县、醴陵县、湘乡县、浏阳县(湘潭县[5]来属) |
刺史
编辑- 唐朝潭州刺史
- 冉安昌(621年)
- 房仁裕(武德初年)
- 沈叔安(武德、贞观年间)
- 李瓌(贞观年间)
- 李康(贞观初年)
- 李恪(636年,未任)
- 唐俭(贞观年间)
- 王立行(贞观年间)
- 王奉慈(650年)
- 褚遂良(655年—657年)
- 刘德敏(660年)
- 杨志本(长安年间)
- 裴怀古(707年)
- 唐贞休(唐睿宗时)
- 王子麟(先天年间)
- 姚元景(开元初年)
- 尹正义(开元初年)
- 王熊(716年)
- 梁知微(717年)
- 窦彦澄(730年)
- 皇甫顗(开元年间)
- 长沙郡太守
- 林披(唐肃宗时)
- 庞承鼎(760年)
- 源休(761年)
- 崔瓘(765年)
- 张谓(765年—767年)
- 阳济(767年—769年)
- 韦之晋(769年)
- 崔瓘(769年—770年)
- 辛京杲(770年—773年)
- 独孤问俗(773年—779年)
- 萧复(779年—780年)
- 李皋(780年—782年)
- 李承(782年—783年)
- 孔巢父(783年,未任)
- 赵憬(783年—786年)
- 元全柔(786年—787年)
- 畅悦(787年)
- 裴胄(787年—791年)
- 李衡(791年—792年)
- 齐抗(792年)
- 李巽(792年—797年)
- 吕渭(797年—800年)
- 王仓(800年-802年)
- 杨凭(802年—805年)
- 薛苹(805年—808年)
- 窦群(808年,未任)
- 李众(808年—811年)
- 柳公绰(811年—813年)
- 张正甫(813年—816年)
- 韦贯之(816年—817年)
- 袁滋(817年—818年)
- 崔倰(818年—819年)
- 崔群(819年—820年)
- 孔戢(820年—823年)
- 沈传师(823年—826年)
- 刘遵古(826年—827年)
- 王公亮(827年—828年)
- 韦辞(829年—830年)
- 高重(830年)
- 李翱(833年—834年)
- 李仍叔(834年—835年)
- 卢周仁(835年—837年)
- 李翊(837年)
- 杨嗣复(840年—841年)
- 卢简辞(841年)
- 崔元式(842年—843年)
- 裴休(843年—847年)
- 李回(848年)
- 裴识(848年—851年)
- 崔黯(851年—852年)
- 崔慎由(852年—853年)
- 李当(854年—856年)
- 崔罕(856年)
- 杜蕴(857年)
- 韩琮(858年)
- 蔡袭(858年—862年)
- 刘潼(862年)
- 丁琛(咸通年间)
- 李璋(咸通年间)
- 李丛(868年—869年)
- 于瑰(869年—872年)
- 王凝(872年—873年)
- 李庾(873年—874年)
- 裴瓒(874年—876年)
- 崔瑾(876年—878年)
- 李系(879年)
- 李巢(879年—880年)
- 李裕(880年—881年)
- 闵勖(881年—886年)
- 周岳(886年—893年)
- 邓处讷(893年—894年)
- 王搏(894年,未任)
- 刘建锋(894年—896年)
- 崔胤(896年,未任)
- 张佶(896年)
- 马殷(896年—927年)
- 楚国潭州刺史
- 长沙府尹(927年—930年)
- 马希声(930年—932年)
- 马希范(932年—947年)
- 马希广(947年—950年)
- 马希萼(950年)
- 马希崇(950年—951年)
- 边镐(951年)
- 廖简(954年)
- 张文表(954年,自立)
- 周行逢(954年)
- 宇文琼(954年)
- 北宋知潭州
- 吕余庆(963年—964年)
- 王祐(970年—973年)
- 朱侗(974年—977年)
- 石载熙(977年—979年)
- 赵承宗(980年)
- 何承矩(982年—987年)
- 刘审琼(987年)
- 王承衍(987年—989年)
- 魏羽(990年—993年)
- 董俨(994年—995年)
- 牛冕(995年)
- 魏廷式(995年)
- 陈省华(998年)
- 李允则(999年—1001年)
- 马亮(1002年—1003年)
- 陈靖(1004年)
- 杨覃(1005年—1009年)
- 刘师道(1009年—1014年)
- 李应机(1014年—1017年)
- 李溥(1018年)
- 乐黄目(1019年—1021年)
- 李若谷(1027年—1029年)
- 章频(1030年—1031年)
- 王硕
- 李昭述
- 刘赛(1034年—1036年)
- 夏侯彧(1036年—1040年)
- 贾昌龄
- 刘沆(1041年)
- 魏瓘(1041年—1042年)
- 刘沆(1043年—1044年)
- 刘夔(1045年)
- 周沆(1048年—1051年)
- 余靖(1052年)
- 任颛(1052年)
- 刘元瑜(1054年)
- 燕度(1056年)
- 刘元瑜(1057年)
- 余靖(1057年—1058年)
- 王罕(1058年—1060年)
- 杨可
- 吴中复(1062年—1064年)
- 王罕
- 燕度(1064年—1067年)
- 唐诏(1071年—1072年)
- 潘夙(1072年)
- 康卫(1074年)
- 沈起(1074年)
- 苏寀(1074年—1075年)
- 韩铎
- 曾布(1075年—1077年)
- 郭逵(1077年)
- 谢景温(1077年—1082年)
- 何正臣(1082年—1084年)
- 陈睦(1085年—1086年)
- 谢麟(1088年—1089年)
- 路昌衡(1089年)
- 蒋之奇(1090年)
- 谢麟(1090年)
- 李湜(1091年—1093年)
- 路昌衡(1093年—1094年)
- 张舜民(1097年—1098年)
- 温益(1098年—1100年)
- 安惇(1100年)
- 张茂宗
- 李闳(1102年—1104年)
- 王汉之(1105年)
- 曾孝广(1105年—1106年)
- 王涣之(1107年—1108年)
- 席震(1108年—1109年)
- 王襄(1109年)
- 曾孝序(1110年—1111年)
- 张为(1113年—1114年)
- 曾孝序(1116年—1118年)
- 王涣之(1118年)
- 赵㠓(1119年)
- 陈显仁(1121年)
- 李杰
- 陈邦光(1126年)
- 郭三益(1126年—1127年)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資料
编辑-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