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唐朝詩人
(重定向自王子安

王勃(650年—677年,一作650年—676年[1]:11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人[2]:2,初唐詩人、文學家。王勃出身貴族世家,自少聰慧,十七歲時獲沛王李賢徵為侍讀,平步青雲,後因撰寫《檄英王雞》觸怒唐高宗,被斥逐出王府。王勃流寓蜀地三年後,回京參加官員詮選,聲名大噪,結果出任虢州參軍,在職期間因殺人而獲罪免官,其父王福畤亦受牽連,被逐交趾。王勃與父親上路南行,渡海溺死,英年早逝,年僅廿八。王勃善寫詩賦與駢文,擅長創作對偶句,擴大樂府體裁,辭賦風格清新脫俗,一反初唐宮廷詩的矯飾浮誇,下開盛唐詩風,代表作有《滕王閣序》、《春思賦》、《採蓮賦》、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絕《山中》等。王勃才華洋溢,享負盛名,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王勃
詩人、文學家
王勃
選自《晩笑堂畫傳
國家唐朝
時代初唐
子安
籍貫絳州龍門
出生650年
逝世677年)
中國南海
墓葬越南乂安省宜祿縣Nghi Lộc
親屬
父親王福畤
兄弟王勮、王勔
幽素科
《王勃集》30卷

生平

编辑

王勃出身於貴族世家[3]:95,祖父為隋末大儒王通,叔祖為隋唐之際隱士詩人王績,父親王福畤。王勃自少聰慧,九歲時讀顏師古《漢書注》,作《漢書指瑕》[2]:2;少年時已在洛陽參加官員間的宴會,並受邀作詩[4]:40;十四歲時得劉祥道舉薦「幽素科」[2]:2。王勃熱衷於功名[5]:472,致力撰寫詩賦呈獻給高官,劉祥道、賀蘭敏之、沛王李賢唐高宗都欣賞他的詩歌[6]:332。十七歲時,王勃被沛王徵為侍讀[2]:2,667年到東吳遊覽[4]:40。正當少年得志之時,王勃遇上沉重打擊。669年,諸王鬪雞,王勃為沛王撰文《檄英王雞》,唐高宗看到此文,憤怒地說[2]:2-3:這樣做會增加兩位王子互相鬥爭之心[7]:57。即日斥退王勃,不再讓他進入王府。同年七月,王勃有西南之行,遊覽蜀地景物[2]:3,藉以排遣政治失意[5]:466。自669年秋,王勃與盧照鄰結伴而行,先後到梓州成都彭州等地,在蜀地結識各級官員,撰寫宴會詩的序文,藉機顯露才華[4]:36、33

流寓三年後[2]:3, 671年王勃回京,參加由吏部侍郎裴行儉主持的銓選考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同時參選,成為文壇佳話[4]:33。王勃致力呈獻著作,對象包括當時掌管詮選的裴行儉與李敬玄[6]:332,王勃又向裴行儉上「啟」,陳述己見與大志[4]:33,名氣迅速傳遍天下[6]:64,結果「三府」交相徵聘,王勃卻因病請辭,請求為虢州參軍[2]:3。王勃在虢州時,官奴曹達因犯法而向王勃求保護,王勃把他藏起來,後來覺得藏不住了,怕受到連累,暗地裏殺了曹達[7]:57。事情被揭發後,王勃被判死刑[3]:96,674年改元大赦,王勃得以出獄,於675年回歸故鄉龍門[8]:41;父親王福畤因王勃的罪行而失官,被逐為交趾縣令[3]:96。同年六月時李賢晉封太子,再大赦,王勃可以回復舊職,但沒有接受,八月與父親從龍門出發南下[8]:41,這等於他與父親同時被流放[6]:72。父子路經洪州滕王閣,參與宴會,王勃撰成不朽名篇《滕王閣序》。後南行途中,王勃渡海溺死[2]:3(一說王勃南下與其父會合時溺死[3]:96),年二十八[2]:3。王勃寫文章時不打草稿,有時蒙上被子,像在睡覺,起來後下筆立成,時人稱之「腹稿」[7]:57

文學

编辑

詩歌

编辑

近體詩

编辑
 
清代蔣清翊《王子安集註》書影

王勃對詩歌的革新,表現在對偶句及詩歌結尾的撰寫,其律詩較當時流行的宮廷詩歌簡單和個性化,後來發展成盛唐律詩的特點[3]:95。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達直接,與當時宮廷詩風的矯飾作風形成鮮明對照[3]:9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作者在長安送別友人到四川去做縣尉[7]:48-49,往西南望去,只見一片風煙,氣象開闊博大,抒發即使遠隔天涯,知己仍像親近的鄰居一樣,心靈相通[7]:50-52。五律《易陽早發》描述夜空中的涼飆和流螢,與白日艱苦的旅程,「復此涼飆至,空山飛夜螢」,表達了詩人旅途上的愁悶[3]:103。王勃也寫過一些隱士詩和遊仙詩,但不及其送別詩與旅行詩出色[3]:104-105

王勃的絶句自我色彩強烈[2]:14,五絕《山中》是他在後世最流行的作品之一[3]:99:「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此詩乃寓居巴蜀時所作,抒發未能回歸長安的悲哀,在深秋黃昏時份,但見山上都是黃葉在飄零飛舞[7]:55-56。王勃能走出宮廷詩人的園林遊覽,描寫大自然的壯麗和險峻陡峭的景象[3]:101-102。他途經劍閣山區,寫下五絕《普安建陰題壁》,敘述在山上俯瞰看似無底的河流,旅途艱辛,雲霧籠罩,引出遊子何時可歸的憂慮[6]:333。《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頭兩句用字典雅,尾句則樸素,說明江亭關閉的原因,表現了滲透人和景物的寒冷感覺。王勃也善於用宮廷風格寫精巧矯飾的絕句,如七絕《秋江送別二首》[3]:99-100排律《泥溪》對句出色,句法曲折,感受新鮮,將水行的危險與陸行的危險相對,景象奇異美麗[3]:104

古體詩

编辑

樂府方面,王勃並不因循樂府舊題的固有體式規限,「自我作古」,從傳統中解放出來,創製與舊題樂譜不同的作品[2]:18,改造傳統樂府體式,形式上的特色包括篇幅加長,以四句或六句為一,以及多長短句雜言。其長篇歌行《秋夜長》、《採蓮歸》、《臨高臺》,都是從樂府擴展而成[2]:6。王勃通過對原調的改動,在字句和分章都使之向整齊韻律推進,大幅加長原調短曲,以充實敍事抒情內容[2]:11。《秋夜長》敘述思婦長夜不寐,悲傷幽怨,詩歌以思婦喻己,以征夫離家而去比喻君王疏遠自己[8]:39、41,透過描寫傳統遊子思婦相思之情,寄寓自己對昔日光輝的緬懷。《採蓮曲》似為六朝同題作品的模仿[2]:3,其詩增長篇幅,雜言為詩以及基本上以四句構成一韻組,最為明顯的曲體特徵是使用三言句[2]:9,一曲之中自生起伏,以四句為一,藉以轉換場景焦點,從採蓮景象、女子相思、征夫未還、雁書來至等,一解一景,突出採蓮女思念征夫的主題[2]:15。採蓮女懷想夫君之事有所寓意,詩句描繪採蓮女的美豔,並加入遊子思婦的題材[2]:3、9

王勃《隴西行》以樂歌形式重寫史事,全詩分十章,敘述隴西故事,聚焦於《史記.李將軍列傳》所述的李廣生平事蹟[2]:3、12。王勃七言歌行中的傑作是《臨高台》,此詩沿用樂府舊題,音節富於變化,富於抒情色彩,描寫從高台觀察京城的景象,「高台四望同,帝鄉佳氣鬱葱葱」;結尾的死亡象徵寫得漫不經意,寄寓對人生短暫的感傷[3]:105、90。詩人通過俯瞰城市,看到美麗的短暫無常,表現及時行樂[3]:91、榮華易逝的思想[2]:3。七言古詩《滕王閣》表達世俗榮華短暫無常的主題,滕王閣只是短暫的尋歡作樂歌舞之地,與之相對的是永恒的大江[3]:105。王勃從未從軍塞外,卻寫有邊塞樂府,對邊塞地名的鋪排妙用,展現了廣博學問與對國家的深厚感情[8]:35、24、28

辭賦

编辑

王勃入蜀前辭賦文風綺靡,用典繁密,語言雕琢;入蜀後辭賦風格清新脫俗,語言平易曉暢。早期辭賦之作有《七夕賦》、《九成宮東臺山池賦》。其中《寒梧棲鳳賦》是唐代律賦的最早作品[5]:458-459,是唐代定韻作賦的最早作品之一,賦文引經據典,用語雅正,寫鳳凰非醴泉不飲,非練實不食的高傲性格[5]:473、463,勾畫了作者清高卻未受青睞的形象,抒發渴望得到重用,語氣不卑不亢,行文婉轉有度[5]:475-476。四韻短賦經王勃的實踐,使其題材開闊,體裁靈便,抒情詠物到達了新高峰。《馴鳶賦》體制趨向短小和格律化,有鮮明個人色彩[5]:486、482,以自傲的鳶鳥形象,勾畫自身仕途挫折的遭遇[4]:35盧照鄰亦作有同名《馴鳶賦》,二賦互吐心聲,嗟嘆境遇。王勃感嘆當初以為天地之大可作一番大事業,結果卻受傷被困,抒發挫折後「與道浮沉」的豁達。在《江曲孤鳧賦》中,作者磨平了憤慨,表達的是悠閒自適,與世無爭的思想[5]:479、482,與屈原楚辭卜居》同樣選用孤鳧為意象,以對比手法突出己志,捕捉鳧鳥孤身暢遊之樂,寄託詩人摒棄名利,逍遙自樂的出世思想[5]:483-484

《春思賦》寫於671年,為作者自喻之作,創作於仕途失意與旅居他鄉流離轉徒之際[4]:32,序文用《世說新語新亭對泣故事,表達身處蜀地的異鄉情懷[5]:471。賦文模倣潘岳《秋興賦》的自敘模式及抒情手法,風格纖濃華麗,極盡模描雕繪之能事,卻並非六朝春賦傳統的延續,而是返回《楚辭》的抒情傳統[4]:34。內容寫到長安洛陽、江南的春色,也描寫了各種人物的春思,包括蕩子從軍、娼婦閨怨等流行題材,成為一幅初唐的生活畫卷[4]:38。賦文敘述征夫守邊,「羌笛唯橫隴路風,戎衣直照關山月」,把樂府橫吹曲吹奏的《隴頭水》和《關山月》巧妙地融合情境,以呈現邊塞景象[2]:6。作者懷著憤懣失意的心情,面對春色無邊,不禁悲從中來;全賦以失意落魄為主調,結尾則以司馬相如陳平後來得志的故事自況自勵,表達了樂觀與自信[4]:33、35。形式上以賦體鋪陳為基礎,行文則以五、七言詩句為主,如「春江澹容與,春期無處所;春水春魚樂,春汀春雁舉」等句[4]:37、40,以大量詩句入賦,與樂府傳統淵源甚深[2]:16,融和詩賦體裁[4]:37。《採蓮賦》作於675年,獻給其舊主沛王李賢,期望這位新封太子加以重新提攜[9]:341。賦文襲用江淹《別賦》的體裁結構[5]:459,善於修辭,描寫豐贍繁複,運用典故旁徵博引[9]:341,集中描繪昔日宴會的場景,席上皆是才華洋溢的隱士與賓客,然後筆鋒轉至被疏遠的詩人,他被流放至南方,正受羈旅之苦[6]:75,「傷君王兮未知」,「憶離居兮方苦」,展現詩人人生挫折[4]:42

駢文

编辑

王勃駢文滕王閣序》非常著名[7]:58,標誌著他寫作生涯的巔峰[6]:57。王勃序的一大特色,在直抒胸臆,述己之幸酸,不時流露身世之感,《滕王閣序》即以自傷之情貫穿全文[4]:42滕王閣建在江西南昌附近[7]:58,《滕王閣序》原題《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作於675年,王勃時年二十六歲,隨父親王福畤前往南方就任交趾縣令的途上[6]:59、62。王勃及父親受到洪州都督閻伯嶼的盛情邀請,臨別時王勃在宴上受邀撰寫宴會詩集之序。序文辭藻雅麗[6]:64-65,誇讚洪州景物,大部份典故都和洪州當地歷史與風俗緊密相連,寫出悲傷和憂慮的色彩[6]:73、81,注入作者個人身世之感,表現沮喪心情,結合了華麗文風與寫景時偶爾表現的個人感情,用典精當,勾勒出一個失意青年的自畫像[6]:65、69。如「李廣難封」句中引用了《史記》所載李廣故事,李廣未能封侯,與王勃不幸遭遇的原因類似[6]:70-71。《滕王閣序》最有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時就深受人們喜愛,傳誦甚廣[7]:58。王勃常在文中透露對個人不幸際遇的感慨,《滕王閣序》外,還寫了大量駢文,大多作於類似宴會上,但大部份已散佚[6]:65、81。《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序》敘述時地與背景後,以王褒揚雄司馬相如自比文才,而以孔子比喻自己懷才不遇[5]:467-468

思想

编辑

文藝觀方面,王勃貶斥龍朔年間(661—664)的浮誇文風,大力主張文章的「剛健」與「風骨」[6]:125。在上呈吏部侍郎裴行儉的啟中,王勃上承裴子野《雕蟲論》的觀點,認為雕琢文風乃朝政衰敗的因由,高舉儒家經典以批評時文的綺靡,並指出時文崇尚雕琢乃「以詩賦為先」的選官制度使然[5]:463-464,批評官員考核過度強調詩賦寫作[6]:332,使士人趨之若鶩,捨本逐末[5]:464。王勃也寫下大量學術著作,大部份與儒家思想有關[6]:125

文集

编辑
 
正倉院藏唐鈔本《王勃詩序》書影

楊炯編的王勃文集有三十卷[6]:325(一說由王勃之兄王勮、王勔主持編纂),編纂於684至689年間[10]:40-41。其後散佚嚴重,今存的明代刊本王勃集只有兩卷[6]:324,是從《文苑英華》等文集再編的輯本,清代蔣清翊加以注釋,撰成《王子安集註》[11]:122。初唐時《王勃集》就傳至日本,至今保存了《王勃集》卷28、卷29、卷30的古抄本殘本[10]:40-41。日本正倉院保存著稱為《王勃詩序》的抄本,年代記錄是「慶雲四年」(707年)[1]:117,共保存王勃41篇,其中有20篇不見於明清時中國的文獻[11]:121,文字比中國現存的刊本更接近王勃原本[1]:132

評價

编辑

王勃是初唐最享負盛名的作家之一[4]:32,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9]:339-340裴行儉評論王勃「華而不實」,潛質優厚但卻一事無成[6]:110、117。楊炯稱許王勃對宮廷詩歌雕琢的文體進行變革[9]:339,讚揚王勃開一代之風,乃使「積年綺碎,一朝清廓」,其剛健文風超脫了南朝的綺麗,為一眾時人所學習倣效[5]:462、465、486。七世紀中期時人評論初唐四傑辭藻華麗而「輕薄」,據盛唐詩人杜甫詩《戲為六絕句六首》其二曰:「王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9]:340。元代方回高度評價王勃詩歌的技巧[6]:124。明末唐汝詢把唐代絕句抒情之功歸於王勃[5]:470。近人葉嘉瑩批評王勃「對於人生沒有太深入的了解,在思想性方面並沒有什麼深度」,「不能成為真正好的第一流詩人」[7]:56、58宇文所安讚賞王勃對偶句的創作:「作為中國最著名的駢文作家之一,王勃的真正力量在於描寫及構造完美的對句的能力」[3]:100。陳偉強評論王勃「詩賦駢文,雕琢華麗,不脫六朝氣習」[4]:32,其人「才華洋溢,可惜英年早逝,否則其文學與學術成就必定遠不止此」[6]:57

傳說

编辑

五代時王定保唐摭言》記載,王勃十四歲時出席了南昌的一次宴會[6]:58,南昌府都督閻公在滕王閣宴請賓客,大家飲酒作詩收集起來,前面還要寫一篇序文[7]:58。閻公請參加宴會的文人作序,王勃以外,大家都謙讓[11]:125。都督事先已讓其女婿準備好序文,以便在盛會中表現才能。不料王勃席間自告奮勇寫了《滕王閣序[7]:58,閻公憤然離席,令下官伺其下筆。初聞文章開頭,閻公評價說「亦是老生常談」;接著又報,閻公聽聞後沉吟不語;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對仗,閻公大驚喊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11]:125,知道王勃作品的確精彩,遠在其女婿之上[7]:58,隨即款待王勃[11]:125。《唐摭言》這則軼聞成為後來野史、詩歌、戲曲相關故事的藍本,被改編和渲染。晚明馮夢龍小說《馬當神風送滕王閣》、清初鄭瑜雜劇《滕王閣》的情節梗概為:王勃偶遇一老翁,原來老翁是馬當山神,他用風送王勃使之及時趕到滕王閣宴會去[6]:58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道坂昭廣日语道坂昭廣. 〈關於王勃〈滕王閣序〉的幾個問題——並論正倉院《王勃詩序》和《王勃集注》的文字差異〉. 《清華中文學報》. 2011, 6: 117–136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繁體)).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陳偉強. 〈發揮新體:王勃樂府詩的復變〉. 《東方文化》. 2018, 50 (1): 1–22 (中文(繁體)).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宇文所安. 《初唐詩》. 賈晉華譯. 北京: 三聯書店. 2004. ISBN 9787108048035 (中文(简体)).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陳偉強. 〈“豈徒幽宮狹路,陌上桑間?”——王勃在其《春思赋》中的轉徙流離〉. 《文學與文化》. 2011, 3: 32–42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简体)).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陳偉強. 〈從寒梧棲鳳到江曲孤鳧——王勃入蜀前後的賦體創作〉. 《清華學報》. 2016, 46 (3): 457–493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繁體)).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陳偉強. 《漢唐文學的歷史文化考察》.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50620421 (中文(繁體)).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葉嘉瑩.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ISBN 9787101058789 (中文(简体)). 
  8. ^ 8.0 8.1 8.2 8.3 陳偉強. 〈尋源屢鑿空:初唐四傑的邊塞書寫〉 (PDF).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13, 57: 23–48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31) (中文(繁體)). 
  9. ^ 9.0 9.1 9.2 9.3 9.4 宇文所安. 〈文化唐朝(650—1020)〉. 孫康宜宇文所安 (编).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 趙穎之譯. 北京: 三聯書店. 2013: 325–418. ISBN 7108044684 (中文(简体)). 
  10. ^ 10.0 10.1 道坂昭廣日语道坂昭廣. 〈《王勃集》的編纂時期——以日本傳存《王勃集》卷三十所收《族翁承烈致祭文》為中心〉 (PDF). 《人文中國學報》. 2020, 29: 27–44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27) (中文(繁體)).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道坂昭廣日语道坂昭廣. 〈略論作為文本的正倉院藏《王勃詩序》〉. 《文學與文化》. 2011, 1: 121–126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简体)). 

延伸閱讀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舊唐書·卷190上》,出自刘昫舊唐書
 新唐書·卷201》,出自《新唐書
初唐四傑
王勃 | 楊炯 | 盧照鄰 | 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