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德語:Walter Bendix Schönflies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6日)[1],是出身德國的阿什肯納茲猶太裔哲學家、文化評論家和散文家。他的思想與學說結合了德國唯心主義、浪漫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猶太神秘主義的元素,對美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歷史唯物主義做出了持久而有影響力的貢獻。他與法蘭克福學派有聯繫,還與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和卡巴拉學者格爾肖姆·朔勒姆等思想家保持友誼關係。他與政治理論家和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曾有姻親關係,因為她與他的堂兄君特·安德斯(Günther Anders)的婚姻。
華特·班雅明 | |
---|---|
![]() | |
原文名 | Walter Benjamin |
出生 | 1892年7月15日 德意志帝国柏林 |
逝世 | 1940年9月26日 西班牙國加泰隆尼亞波爾特沃 | (48歲)
时代 | 20世纪 |
地区 | 西方哲学 |
学派 |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論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和〈歷史哲學論綱〉。他作為文學評論家的主要工作包括關於波德萊爾、歌德、卡夫卡、克勞斯、列斯科夫、普魯斯特、瓦爾澤和翻譯理論的文章。1940年,他在試圖逃離國防軍時,在當時法國與西班牙國界附近自殺而死。
思想编辑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编辑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德語: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1935年),是班雅明最廣為人知的文章,他認為機械複製之下的藝術作品,靈光(Aura)會消失。
〈歷史哲學論綱〉编辑
在〈歷史哲學論綱〉(德語:Über den Begriff der Geschichte)(1940年)中,援引保羅·克利的畫作《新天使》,以闡述歷史進步的風暴。該畫作亦是班雅明的「冥想圖像」,對於他自己的精神,有其非凡的意義。[2]
作品编辑
- 〈暴力的批判〉(Zur Kritik der Gewalt),1921
- 〈論歌德選擇性親和力〉(Goethes Wahlverwandtschaften),1922
- 《德國悲劇的起源》(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1928
- 《單行道》(Einbahnstraße),1928
- 〈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1931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5
- 《柏林童年》(Berliner Kindheit um 1900)
- 《第二帝國的巴黎》(Das Paris des Second Empire bei Baudelaire),1938
- 〈歷史哲學論綱〉,1940
參考資料编辑
- ^ Witte, Bernd. Walter Benjamin: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English translation) . Detroit, MI: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1: 9. ISBN 0-8143-2018-X.
- ^ 華特‧班雅明.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 臺北: 商周文化. : 17–18.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语录上的華特·班雅明语录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瓦尔特·本雅明 |
- 瓦尔特.本雅明的文集 (简体中文)
- 張旭東:〈現代「文人」:本雅明和他筆下的波特萊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简体中文)
-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ranslated by Harry Zoh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