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郭沫若作品。

濫觴 编辑

1944年甲申年,距離李自成甲申之變300週年,亦即明朝滅亡300週年。郭沫若在重慶撰寫此文,1944年3月10日脫稿,全文近16000字[1],3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後來延安的《解放日报》亦有转载。书中指出,起义军首领入北京后,“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最後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註 1]九宫山遭地主武装殺害。目的在以借由李自成的失敗,要求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記取歷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強調:“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影響 编辑

甲申三百年祭之後,類似的文章相當踴躍,後來又有刘亚洲的《甲申再祭》,曾節明的《甲申三百年再祭》,李剑峰的《甲申三百六十年再祭》。從後續的文章看起來,甲申三百年祭這篇文章有極大的局限性,全文大量引用《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明亡述略》、《甲申传信录》、《烈皇小识》、《剿闯小史》、《芝龛记》等筆記,在考證史實上有不少失誤,很不真实。周振林說:“《祭》文政治上的缺陷表现在内容上没走出封建主义的阴影。”[2]

批評 编辑

顧誠在《南明史》中認為李自成大順政權所以未能在燕京站住腳,絕非領導變質,失去了群眾支持。恰恰相反,大順軍政權的失敗在於它「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士紳的強烈不滿。加之「軍事部署嚴重失誤」,導致滿洲貴族與漢族官紳勾結在一起,構成了對大順軍的壓倒優勢,「說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因驕致敗,是指他們目光淺短,驕傲輕敵,而決不能解釋為他們驕奢淫逸。」[3]

1944年4、5月间,豫中会战溃败,陈诚兼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收拾残局,其在回忆录中结合当时时局评价郭的《甲申三百年祭》:[4]

“郭沫若当时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的论文,在报章上发表,极轰动一时。他说明亡于崇祯十七年甲申(一六四四),至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岁次甲申,适为三百年。他把民国三十三年之甲申,比成崇祯十七年之甲申,明朝败亡现象,现又一一复见于今日。危言耸听,在他当然别有用心,但是当日一般失败主义者,和他同有此感的人,确实也不在少数。所以郭文之轰动,正因为它对时局的看法,有相当的代表性,并非全出偶然。”

注释 编辑

  1. ^ 关于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的史学观点,当代又细分为湖北通城县九宫山、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两类。郭沫若在1944年撰写本文时,认同通城县九宫山说法。1950年代后改为支持通山县九宫山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爱思想网站). 
  2. ^ 周振林,我看《甲申三百年祭》的缺陷及其他
  3. ^ 郭小凌,文章不寫一句空——評顧誠《南明史》的治史方法與治史精神
  4. ^ 《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东方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