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里雅斯特自由區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義大利語Territorio libero di Trieste斯洛維尼亞語Svobodno tržaško ozemlje克羅埃西亞語Slobodni teritorij Trsta)是位於義大利北部和南斯拉夫之間的一個區域。成立於1947年9月15日。第里雅斯特及其所在的伊斯特利亞半島原屬奧匈帝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意大利王國的本土一部份。二戰意大利戰敗後此自由區成立。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
Territorio Libero di Trieste
Svobodno tržaško ozemlje
Slobodni teritorij Trsta
1947年—1954年
Official flag of the Free Territory of Trieste
国旗
Coat of Arms
国徽
地位 联合国託管地
首都
暨最大城市
第里雅斯特
常用语言意大利語 · 斯洛文尼亞語 ·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英語(行政語言)
宗教
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
政府自由區軍事政府
• 1947–1951
行政首長
A區Terence Sydney Airey
B區Mirko Lenac
• 1951–1954
行政首長
A區Thomas Winterton
B區Miloš Stamatović
成立
历史时期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1947年1月10日
• 1947年義大利和平條約
1947年9月15日
• 建立
1947年
• 终结
1954年
面积
• 总计
738平方公里
人口
• 1949年普查
370,000
货币意大利里拉(A區)
南斯拉夫第納爾(B區)[1]
时区UTC+1CET
UTC+2CEST
行驶方位靠右
前身
继承
意大利王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意大利共和國
今属于 克罗地亚
 義大利
 斯洛維尼亞
A區和B區的範圍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的旗幟。旗底为红色,中间为三叉茅(ranseur)顶部的图案,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被分為A區和B區兩個區域。位於北部的A區由英美軍隊占領管理,面積222.5平方公里,人口26萬2406人。第里雅斯特市區位於A區內。位於南部的B區由南斯拉夫軍隊占領管理,面積515.5平方公里,人口7萬1000人。兩區之間實際上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不斷有居住在B區的義大利人逃亡到A區。1954年,義大利與南斯拉夫兩國達成協定,A區由義大利統治,B區由南斯拉夫統治。1975年奧西莫條約簽訂後,正式承認了這一事实。

的里雅斯特市和形成A区的领土今天是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里亚大区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解体后,前B区地区今天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一部分。

地理

编辑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包括亚得里亚海北部的里雅斯特湾周围738平方公里(285平方英里)的区域,从北部的杜伊诺(德文)到南部的奇塔诺瓦(诺维格勒),约有33万居民。

它北面与战后的意大利接壤,东面和南面与南斯拉夫接壤。该地区的河流包括里扎纳河/里萨诺河、德拉戈尼亚河/德拉戈纳河、蒂马沃河/蒂马瓦河、瓦尔罗桑德拉河/格林什契卡河和米尔纳河/奎托河。该领土的最高点位于科库索山/科科什山(668米,2192英尺)。其最北端的点位于北纬45°48'的梅德阿萨/梅迪亚瓦斯附近,最南端是北纬45°18'的塔尔斯基扎利夫/奎埃托港,最西端是东经13°29'的萨武德里亚/蓬塔萨尔沃雷,最东端是东经13°55'的格罗察纳/格罗扎纳。

历史

编辑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B区的非正式徽章,使用于1947-1954年

自1382年以来,的里雅斯特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而邻近的伊斯特拉县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中部、北部和东部)和威尼斯共和国(西部和南部)瓜分。该地区的人口是多样化和混合的,在该地区的不同地区有不同且经常变化的少数族裔。

在大多数城市定居点和沿海地区,讲意大利语的人占主导地位,内陆地区有大量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的斯拉夫少数民族,特别是在的里雅斯特地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洛文尼亚人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1880年后从斯洛文尼亚内陆地区新近抵达的)。[2]该地区最南端的农村人口主要是斯洛文尼亚人或克罗地亚人。还有数量较少的伊斯特拉罗马尼亚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以及相当大的的里雅斯特犹太社区

当地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反映了这种种族混合。该方言以罗曼语族的威尼斯语为基础,受到古代雷蒂亚-罗曼语支的影响。此外,的里雅斯特语的一些词汇来源于德语斯洛文尼亚语,也有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如希腊语

当地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反映了这种种族混合。该方言以罗曼语族的威尼斯语为基础,受到古代雷蒂亚-罗曼语支的影响。此外,的里雅斯特语的一些词汇来源于德语斯洛文尼亚语,也有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如希腊语

该地区斯洛文尼亚语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口语变体也主要是方言的,与的里雅斯特语和伊斯特拉语共享单词。在该领土的最南端,以克罗地亚语为基础的方言属于查方言类型,而以威尼斯语为基础的伊斯特拉语也被广泛使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意大利王国吞并了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和现代斯洛文尼亚西部的一部分,建立了被称为朱利安行军(威尼斯朱利亚)的边境地区。1924年,意大利还吞并了阜姆自由邦(现克罗地亚里耶卡市)。

 
马歇尔计划的宣传海报,可以看到蓝底的的里雅斯特自由区旗帜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斯拉夫人口在贝尼托·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下被迫意大利化和歧视。他们还遭受了执政的法西斯政党PNF煽动的民族暴力,其中包括1920年7月13日在的里雅斯特臭名昭著的焚烧斯洛文尼亚民族大厅(文化中心)。因此,一些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移民到南斯拉夫,而另一些人则加入了TIGR英语TIGR抵抗组织,该组织策划了包括100多次爆炸和暗杀,主要针对该地区的意大利当局,特别是在的里雅斯特和北部的戈里齐亚周围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从1940年开始,意大利与纳粹德国一起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轴心国之一。当法西斯政权崩溃,意大利于1943年9月在卡西比尔停战协定中投降时,的里雅斯特及其周边地区被德国国防军占领,该市成为其亚德里亚滨海战区(OZAK)的首府。

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德国前线崩溃,南斯拉夫游击队部队(第4军和第9军)在的里雅斯特郊区的奥皮奇纳镇发生战斗后,于1945年5月1日进入的里雅斯特。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杜伊诺-奥里西纳)和意大利(蒙法尔科内)的边界

新西兰第2师也在第二天抵达,迫使在的里雅斯特坚守的约2,000名德国士兵投降,他们担心遭到报复和处决,小心翼翼地拒绝向南斯拉夫军队投降。随后,新西兰和占领该地区的南斯拉夫军队之间达成了不稳定的停火协议,直到英国将军威廉·摩根提议将该领土划分为单独的军事管理区。

南斯拉夫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于5月23日同意了这一想法,当时英国第十三军正在向拟议的分界线前进。6月10日,在杜伊诺签署了一项关于分治的正式协议,该协议建立了所谓的摩根线,分割了朱利安马奇的领土。南斯拉夫军队于1945年6月12日撤退到他们的地区。[3]

自由区和临时政府的成立

编辑

1947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根据其宪章第24条批准了第16号决议,呼吁在的里雅斯特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一个自由国家。一项编纂其条款的永久性法规将在四方(英国、美国、法国和苏联)批准任命一名国际总督后得到国际法的承认。1947年9月15日,联合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和平条约获得批准,建立了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斯洛文尼亚语,在德拉戈尼亚河以南的B区部分可能使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然而,地方政府机构从未成立,它继续由军事当局管理,尊重摩根线划定的行政区划:A区面积222.5平方公里(85.9平方英里),人口262,406人,包括的里雅斯特本身,由英国和美国军队管理;B区面积515.5平方公里(199.0平方英里),有71,000名居民,包括伊斯特拉西北部,由南斯拉夫军队管理。

 
1950年参加在波兰举行的和平车赛(Peace Race)的的里雅斯特自由区自行车手

1947年10月至1948年3月期间,苏联拒绝了连续12名被提名为自由区文职总督的候选人资格,此时三方势力(美国、英国和法国)于1948年3日向苏联和南斯拉夫政府发出照会,建议将该领土主权归还意大利。

由于从未根据联合国第16号决议任命过总督,该领土从未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运作,尽管其正式地位和独立主权普遍受到尊重。它在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启动)和相关的OEEC(1948年3月成立)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运作。[4]与此同时,1948年中期铁托-斯大林的分裂导致南斯拉夫和苏联关系恶化,导致政治僵局,将该领土归还意大利的提议被搁置到1954年。

因此,盟军军事政府(AMG)继续管理A区。治理分为维和和执法部门,当地指挥部由的里雅斯特美国部队(TRUST)的5,000名美国人和的里雅斯特英国部队(BETFOR)的5,000多名英国人员组成。

根据盟军军事政府公布的估计,截至1949年,A区的人口约为31万人,其中包括239,200名意大利人和63,000名斯洛文尼亚人。[5]

根据当代意大利消息来源,当时B区有36,000至55,000名意大利人和12,000至17,000名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根据1945年的南斯拉夫人口普查(被联合国成立的四方委员会认为是伪造的)[6],在伊斯特拉成为B区的部分,共有67,461名居民,其中包括30,789名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29,672名意大利人和7,000名不明国籍的人。

领土于1949年和1952年举行了两次选举,但仅限于市议会。本来应该是人民议会(的里雅斯特自由区的国家立法机构)的选举从未举行过。

废除

编辑

1954年10月5日,美国、英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部长签署了《伦敦备忘录》。该备忘录有效地废除了的里雅斯特自由区,这意味着民政管理正式移交给邻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

包括的里雅斯特在内的大部分A区被划归意大利,而自1947年以来已经拥有独立共产主义文职政府的B区则被划归南斯拉夫。此外,根据附件一界定的分界线,南斯拉夫还接收了隶属A区穆贾圣多尔利戈德拉瓦莱的几个村庄,如普拉夫耶、斯波德涅什科菲耶、埃莱尔伊、赫拉瓦蒂尼、科隆班、采雷伊、普雷曼詹、巴里佐尼和索采尔布(及其城堡)。

然而,双方对分界线和领土主张的反对仍在继续。1975年11月,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签署了双边《奥西莫条约》,结束了当前或未来的任何主张,这最终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因为《伦敦备忘录》只是在事实上而非法律上解散了该领土。[7]

自由区总督

编辑

A区军事领导人

编辑
姓名 在任时间 国家
伯纳德·弗赖伯格 1945年5月2日-7月 新西兰
阿尔弗雷德·康诺·鲍曼 1945年7月-1947年7月 美国
詹姆斯·朱厄特·凯恩斯 1947年7月-9月15日 美国
泰伦斯·艾雷 1947年9月15日-1951年3月31日 英国
约翰·温特顿 1951年4月1日-1954年10月26日 英国

B区军事领导人

编辑
姓名 在任时间 国家
杜尚·科维德尔 1945年5月1日-1947年9月 南斯拉夫
米尔科·莱纳茨 1947年9月15日-1951年3月 南斯拉夫
米洛什·斯塔马托维奇 1951年3月-1954年10月25日 南斯拉夫

经济

编辑

该地区的经济以其港口为基础,即的里雅斯特自由港科佩尔/卡波迪斯里亚港。第一个港口有一个特殊的自由区(现在也是离岸)地位,起源于1719年[8],并得到1947年与意大利签订的《和平条约》的确认,该条约允许在该地区内运输货物。这一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和欧盟的认可。[9]

阿尔格里达斯·谢梅塔于2012年8月7日代表欧盟委员会就的里雅斯特自由港问题所作答复的摘录:[9]

1947年2月10日《对意大利和约》附件八在其第1条中规定,的里雅斯特港应为免关税港。附件八第5条第(2)款规定,就自由港的进出口或过境而言,自由区当局不得对此类货物征收关税或费用,但对提供的服务征收的关税或费用除外。[9]

人口

编辑

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领土分裂后的几年里,人口多达40,000人[10](主要是意大利人)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南斯拉夫B区搬到意大利A区:一些人被恐吓离开,一些人干脆不住在南斯拉夫。在南斯拉夫,离开的人被称为“选择者”,而他们称自己为“流亡者”。大约14,000名意大利人选择留在南斯拉夫区。1949年的里雅斯特自由区的人口约为37万。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A/AC.25/Com.Jer/W.4. United Nations. [5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6日). 
  2. ^ Ljudsko štetje Avstrijskega-ilirskega Primorja 31. decembra 1910 – Österreichisch-Illyrisches Küstenland – Volkszählung von 31. Dezember 1910 – Censimento del Litorale Austriaco-illirico del 31 dicembre 1910. www.kozina.com. 2017-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 
  3. ^ Ashburton Guardian. ashburtonguardian.co.nz.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4. ^ Organis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 OECD. www.oecd.org. 2015-09-24. 
  5. ^ Settling the Question of Trieste.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6. ^ Venezia Giulia: Area of Dispute. Intelligence Review. 1946-02-28, 3: 3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7. ^ Tržaški Slovenci in vprašanje razdelitve Svobodnega. : 411-422 (斯洛文尼亚语). 
  8. ^ The port of Trieste and its railway connections in the Habsburg monarchy: economic change and infrastructure problems, 1850–1918 (PDF). docutren.com. 2012-0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10). 
  9. ^ 9.0 9.1 9.2 Answer to a written question – Free Port of Trieste – E-006217/2012. www.europarl.europa.eu. 2017-09-10. 
  10. ^ Petacco, Arrigo. The Exodus. The Story of the Italian Population of Istria, Dalmatia, and Venezia Giulia. Milan: Mondadori.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