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 (海頓)

约瑟夫·海顿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目錄7b之2,或作品101[註 1])作於1783年,是海頓為尼古劳斯·埃施特哈齐宮廷麾下的首席大提琴安東寧·卡夫特(Antonín Kraft)特別創作的。古典時期的獨奏型協奏曲作品以鋼琴、小提琴為大宗,海頓的兩首大提琴協奏曲不但是當代少見的例子,也是大提琴文獻中重要的協奏曲代表。[註 2]

這首作品的原創性曾受到質疑,有觀點認為實際的創作者是卡夫特,海頓僅是托名。[3]1951年,作品的手稿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被發現,此一討論遂塵埃落定。[註 3]

分析 编辑

相較於早期所寫的第1號大提琴協奏曲(六〇年代),第2號的音樂較接近古典主義風格,織度上也以主音音樂手法為主。[註 4]此曲每個樂章皆有裝飾奏,在演奏技法上應用了許多高把位、雙弦奏法,亦是當代一大特色。

今日演奏此曲時所採用的編曲,多為1890年版。[註 5]

配器 编辑

  • 獨奏大提琴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0 2 0 0—2 0 0 0—str"。[5]

樂章 编辑

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為古典協奏曲標準的三樂章體裁:

  1.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2. 慢板(Adagio)
  3. 輪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John Michel[譯名請求]演奏大提琴

John Michel演奏大提琴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體幫助
第一樂章

D大調, 
 
拍子,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

溫暖閑適的音樂。採取雙呈示部的形式(常見於古典時期協奏曲作品),使得此樂章的篇幅甚長,超過其餘二樂章的總和。

多名演奏家曾為第一樂章撰寫裝飾奏,使用較為廣泛的是Maurice Gendron[譯名請求]的版本。

第二樂章

A大調, 
 
拍子,慢板

第二樂章所採的速度較大多數的海頓慢板樂章更慢。[註 6]

第三樂章

D大調, 
 
拍子,輪旋曲

此樂章的獨奏是全曲最為困難的一段,結合了高把位、雙音、琶音等技巧,挑戰甚大。然而不同於第1號協奏曲華麗的結束,此樂章以相對平穩的語氣作結。

商業錄音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作品101並不是海頓的編號,而是出版商所附加。[1]:116
  2. ^ 此曲與舒曼、德弗乍克作品並稱「三大」,其餘兩者皆是浪漫主義作品,海頓是唯一的古典代表。[2]:17
  3. ^ 除了作品手稿之外,根據手稿所出版的印刷譜(1806年)亦支持了海頓的創作可信度。[2]:18[4]:34
  4. ^ 由於第1號、第2號之間的風格差距太大,一度有論者認為這點正是第2號並非出自海頓之手的「證據」。
  5. ^ 由比利時人朱貝爾所編,附加了長笛、單簧管和低音管等木管樂器。[1]:116
  6. ^ 海頓筆下大部分的慢板樂章皆採行板(andante)。不同於今日的理解,行板在當代是較快的一種速度。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1.0 1.1 邵義強維基數據所列Q114389319. 協奏曲欣賞 上. 台北市: 全音樂譜出版社. 1975. 
  2. ^ 2.0 2.1 劉慧芬. 探討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1 (碩士论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09. 
  3. ^ Donald Tovey, 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 Concertos.
  4. ^ 李凡萱. 海頓《第二號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 
  5.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178. ISBN 0-8108-3228-3.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