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字形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4月27日) |
舊字形(舊字形),又称傳承字形、傳統字形[1],指傳統的漢字字形,尤指活字印刷後的印刷字形。该字体於明朝逐步成型,在日本被稱為舊字體、正字體或康熙字典體;在中國大陸也指漢字改革和《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頒佈前所使用的字形。廣義上又指各國制定新字形之前的所有字形,跟大陸規範字形、臺灣國字標準字體、香港常用字字形表相對立。代表書籍有《康熙字典》、《中文大辭典》、《大漢和辭典》、《漢韓大辭典》、《中華大字典》等。
舊字形有若干個由文字學者研訂的標準,但並沒有硬性的唯一標準,康熙字典、中國大陸舊字形、韓國印刷字形、台灣部分印刷字形、Windows XP及更早版本中附帶的細明體[註 1],更甚者來自早期非採用正體字的印刷品、照相排版製品之字型都可称为旧字形,并各有些許差異。目前亦有開源社群維護綜合過往學界各大家共識的現代化標準。
起源编辑
雕版印刷時期往往直接使用書寫體(楷書),自宋朝始以木板作活版印刷時爲順應木紋理,將漢字的外框和中宮改爲矩形、加粗豎畫以降低雕刻損耗。在橫畫末端、豎起筆處添加三角以提陞活字磨損後印出文字辨認度。因其形態與傳統楷書有較大的偏差,套用楷書的處理方法已不適用,處於美觀性而作調整。在明朝時,這種字體正式成型,稱爲明體。於字形筆畫方面,不同於手寫楷書的隨意、多變、易於書寫等性質,更講求點畫分明和結構的對稱美觀,字樣往往比時人的楷書字形更符合字理。
與楷書或新字形的主要區別编辑
舊字形與楷書及基于楷書的新字形之間,可能出現的一些主要區別。
外觀上编辑
- 断笔[2]:在「𠃊、𠄌、𡿨」等複合筆畫的交接,縱向筆畫切出斜向筆畫,橫向筆畫切出縱向筆畫。或称「折画[3]」「露芒」。
- 齊足:在「口、囗、凵、山」等部件中,左右兩邊的豎筆同時向下伸出,即遵循「𠃊」的断笔,以維持字形平衡,避免「跛足」。新字形往往难以左右平衡。
- 不避重捺:若一個字內本應該出現多個捺畫時,不仿照楷書將次要捺(如「食」的最後一筆、「焚」的第八筆)改作點。
- 末捺的運用:若「木、禾、大」等部件沒必要避讓,例如在字的右旁或下方,末筆都作捺。新字形中,即使不必避讓,也經常改作點,破壞字形平衡。
- 捺畫起筆:部份舊字形中,一些捺起筆增加挑畫(如「乂」)或橫畫(如「入、八」)。
- 氵·冫:末筆作點挑[註 2]。
- 幺:首筆作撇點,不作撇挑[註 3]。
- 糸:下方作象絲絮的「𡭔」形,不作「小」或三點[註 4]。
- ⻍:作點-點-橫豎-挑扁捺,不作楷書「⻎」或新字形「⻌」。
- 宀:首筆作直點[註 5]。
- 氐:末畫作橫[註 6]。
字理和字源上编辑
- 亠:部分字中楷書作點[註 7],舊字形作直點,如「立、文、亢、高、主」。字源上其第一筆可能來自人的頭部象形或建築物的頂部。
- 𠄞:部分字中楷書作點[註 8],舊字形作橫,如「辛、童、龍、言、音」。字源上其第一筆多來自「辛」或「䇂」部件,或者像「言」字般作指示符號(表示舌之上)的橫筆。
- 亼:不作「亽」。如「今、令、食」。
- 內:從「入」,不從「人」作「内」。
- ⺬:上方從「𠄞」(形同「二」)。不作「礻」。
- 犮:從「犬」加撇,不作「友」加點。
- ハ:在「半、平、肖」等「撇-點」結構位於橫畫之上的一些字中,該部件不作「丷」形。
- 冬:從「冫」,不作兩點。
- 令:從「ㄗ」[註 9],是跪着的人,不從「龴」。
- 处:右旁從「人」,不從「卜」。
- ⾫:第三筆作撇,不作點[註 10]。
区分的部件编辑
- 匚·匸:前者如「匡、匱、匯」,後者如「匿、區、匹」。
- 匕·𠤎:前者如「能、比、此、鹿」,後者如「化、花」。
- 卂·巩字右旁[註 11]:前者如「迅、訊、汛」,後者如「巩、恐、筑」。
- 丸·執字右旁[註 12]:前者如「丸、紈、汍」,後者如「熟、熱、執、藝」。
- 月·⺼[註 13]·円[註 14]·朕字左旁[註 15]:分別如「明、期、朗」,「肌、胎、胡」,「靑、淸、靜」,「服、朕、勝」。
- ⺝[註 16]·冃:前者如「胄」,後者如「冑、冒」。
- 殳·沒的右旁:前者如「設、般、段」,後者如「沒、莈、歿」。
- 耂·者字頭[註 17]:前者如「孝、嗜」,後者如「者、諸」。
- 𧶠·賣:前者如「續、讀、櫝、竇」,「𧶠」是形聲字裏的聲符;後者如「賣」。
计算机字体分類编辑
康熙字典编辑
《康熙字典》所使用的字形,通常被認爲是舊字形的規範。在臺灣地區有時代指舊字形(廣義)。此外,有時亦爲字体 「TypeLand 康熙字典體」的簡稱。事實上《康熙字典》有少數避諱字,如「弘」「玄」等,當前使用時應將其糾正。
代表字体编辑
- TypeLand 康熙字典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4],OCR製作的雕版宋體,字量少,字形早於舊字形,存在無法對齊的情況但現已被過度使用,未購買(盜版)使用情形廣泛。
- 文悦古典明朝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
- 文悦古体仿宋(聚珍仿宋)
- 浙江民間書刻體
- 汲古書體
《傳承字形檢校表》標準编辑
民间開源組織「一點字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編製了《傳承字形檢校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6]》,该《檢校表》攷證字源並旨在制定一份兼顧字源、字理、使用習慣和美觀性[7]的標準,拆分和規範一些被混淆的異源部件,並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傳承字形形體作爲「推薦形體」。《檢校表》也另外提供日常生活可见的、符合字理的其他异体写法,让字体厂商可以以更加灵活调整字形。[8]
代表字体编辑
韓國印刷字形编辑
KS X 1001 和 KS X 1002 所規定的字形,通常可以被直接作爲「舊字形」使用,但某些字形並不符合康熙字典體,如「言」的首筆作豎、一些「儿」構件誤作「几」構件等。
日本舊字體编辑
日本公佈 JIS X 0208(而後擴充爲 JIS X 2013)前使用的字形。但在 2004 年修訂公佈 JIS X 0213:2004 中某些字形被重新調整爲「舊字形」[12]。一些字因妥協而被列出兩種或多種寫法。
其他無定型標準编辑
「漢字改革」前的字形编辑
當代無標準舊字形代表计算机字体编辑
風格上延續舊字形寫法及風格,但少部分字体的筆畫設計順應當代當代寫法而「新字形」化,而非全然按照舊字形或康熙字典體之字面設計。以下分為版權字体及民間修改字体兩類。
版權字体编辑
- 台灣廠商出品
- 中國大陸廠商出品
- 韓國廠商出品
- New Batang
- New Gulim
- New Gungsuh(本字體為刻意按照舊字形印刷寫法製作的楷書,某些寫法可能不符合常規楷書寫法,如「辶」寫作兩點等)
- 日本廠商出品
- 森澤UD黎明體B5HK
民間修改字体编辑
- 明蘭(合併和修改自メイリオ和方正蘭亭黑)
- 新明蘭(合併和修改自メイリオ、方正蘭亭黑和微軟雅黑)
- 新月蘭(合併和修改自新ゴ和方正蘭亭黑)
- 不明體(合併和修改自ヒラギノ明朝、小塚明朝等)
- 靑楓黑體(曾用名:Zauri Sans/塚源黑體)(修改和合併自小塚黑體及思源黑體)
- 雲林黑體(曾用名:冬青黑體舊字形;修改自冬青黑體)
- 源樣黑體(修改自思源黑體)
- 汀明體(修改自細明體)
- 韓明體(修改自韓國的New Batang)
- 光明體(修改自華康明朝體W3-A)
- 一點明體(修改自TB明朝)
- 小塚明朝舊字形(修改自小塚明朝)
註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阿傑仔. 是谁写错字?(一). 2009-01-23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3).
- ^ Derek Zech. 大陆新字形宋体中的「避重捺」是什么?有何优势?. 2015-07-18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 趙瑾昀. 宋體、明朝體等印刷體是如何產生的?. 2014-05-15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2).
- ^ 存档副本.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存档副本.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 ^ 存档副本.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 ^ Zonz. 《傳承字形檢校表》1.10 新版發佈.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 ^ 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 GitHub.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 ^ 存档副本.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 ^ 開源字型「I.明體」. 刻石錄.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 ^ 存档副本. [201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Wikipedia - JIS X 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