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发源于中国河北唐山,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观众的歡迎。

评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宝坻区
河北省滦南县石家庄市
辽宁省沈阳市
沈阳市和平区
北京市中国评剧院
天津评剧院
黑龙江省评剧院
分类传统戏剧
序号195
编号项目Ⅳ—51
登录2006年

1910年代,成兆才將說唱曲藝藝術蓮花落結合蹦蹦戏,並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樂元素,同時也受到唐山皮影戲音樂的影響,開創出定名為「平腔梆子」的新劇種,中華民國时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簡稱和京劇因政治因素而改換的新名稱「平劇」、「平戲」(本來叫「京戲」、「京劇」)混淆,成兆才於是在建議下把「平腔梆子」的簡稱改為「評劇」、「評戲」,這個名稱就此確立,直到現在。

從20世纪初期到現在,評劇演出了大量的时装戏,雖然京劇受到话剧的影響,也創作演出一些時裝戲,但评剧創作演出现代戲(时装剧)相對來說比較多,而且评剧現代戲創作演出一直不斷。1950年代在北京成立的中國評劇院,更是以創作演出評劇現代戲為主要任務,代表性的評劇現代戲有中華民國建國初年創作演出的《楊三姐告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演出的《金沙江畔》、《夺印》、《向陽商店》、《會計姑娘》、《紅色聯絡站》、《野馬》、《高山下的花環》、《黑頭與四大名蛋》、《二愣媽》等。

評劇本來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臉(小丑)為主的「三小」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生行(老生、小生行當)演員魏荣元與音樂家賀飛楊培等合作,將評劇曲調和京劇淨行(大花臉;花臉;大花面;花面;大面)的發聲做表方式結合,開創出評劇的淨行,195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評劇電影《秦香蓮》,成功地以評劇淨行呈現片中的包拯。

評劇就如它的名稱「平腔梆子」所突顯出來的一樣,是一種梆子戲,和其他的梆子戲一樣,主弦都是板胡为主,都是富於板式變化的板腔。

传统主要剧目 编辑

 
新凤霞在评剧电影《花为媒》中的剧照

著名演员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 张平、郭民杰,《中国评剧群星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北京。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