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拓克
鄂托克(蒙古语:ᠣᠲᠣᠭ,西里尔字母:Отог),即部落,蒙古和新疆地区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建制。都沁·都尔本时期,蒙古大汗统治的东蒙古被分为六个万户(土绵),每个万户分为若干鄂托克,鄂托克则由多个“都沁”组成。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族)则分为多个互不隶属的鄂拓克,鄂拓克首领称“比”,鄂拓克下设多个“爱曼”(氏族)。
语源编辑
“鄂托克”、“鄂拓克”均是蒙古语“otog”(ᠣᠲᠣᠭ)的译名,在蒙古语中意为“营”或“部”[1]。苏联学者弗拉基米尔佐夫等考证,该词最初源自粟特语“otak”,原意为国土、地域;内蒙古学者胡·阿拉腾乌拉则认为该词包括粟特语的“otak”均源自匈奴语的“瓯脱”,原为匈奴的一级社会治理组织[2]。
蒙古族编辑
在现代蒙古语中,“鄂托克”仅出现在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专名中。但蒙古统一前,“欧脱克”被用来指称各个氏族游牧时驻扎的营盘,也被称为“库伦”。蒙古帝国成立后,“欧脱克”主要被用于狩猎活动中,专指狩猎时的营地。元朝时,有若干商人组成的联合性经商组织也被称为“欧脱克”。北元灭亡后,蒙古帝国原本实行的十户、百户、千户(明安)、万户(土绵)四级军政组织体系崩溃解体,千户(明安)被“鄂托克”取代,由若干鄂托克构成土绵或称兀鲁思。鄂托克则由爱马克(氏族)组成,具有以地域为基础的明显性质,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所有蒙古人都被要求必须属于某个鄂托克[2]。
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曾将东部蒙古分为6个万户[3],每个万户下辖多个鄂托克,鄂托克的长官(诺颜)叫宰桑(寨桑),负责管理鄂托克内部的一切军事、经济和行政事务[4]。鄂托克则由多个“都沁”组成。“都沁”意为四十,但作为一级行政建制,通常由几十户或数百户组成,首领称“特穆齐”。都沁类似于后世的“苏木”,而特穆齐则与“苏木佐领”相当。“都沁”下设“好仁”(二十),由“喜古冷诺颜”主管。“好仁”下设十户,每个十户也设有一名首长[2]。在明代汉语资料中,鄂托克也被称为“营”[5]。
翼 | 万户 | 鄂托克数量 | 细分 | 鄂托克名称 | 信息来源 |
---|---|---|---|---|---|
左翼 | 察哈尔 | 8 | 左翼(山阳察罕儿)四部 | 阿剌处(阿喇克卓特)、敖汉、乃蛮(奈曼)、主亦惕 | [2][4] |
右翼(阿鲁察罕儿、山阴察罕儿)四部 | 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克什旦(克什克腾) | [2][4] | |||
喀尔喀(罕哈) | 12 | 内喀尔喀五部 | 扎鲁特、巴林、翁吉剌特(弘吉剌)、巴岳忒(巴岳特)、乌济叶特(乌齐叶特) | [2][6] | |
外喀尔喀七部 | [2] | ||||
乌梁海(兀良哈) | 10 | [2] | |||
右翼 | 鄂尔多斯(阿尔秃斯、阿儿秃斯) | 12 | 哱合厮(孛合厮)、偶甚(乌审)、叭哈纳思、打郎(达拉特) | [2][5] | |
土默特 | 12 | 左翼 | 蒙古勒津(满官嗔、蒙古真、蒙郭勒津)、巴林、麻古明安(茂明安、毛明暗)、达拉特(打郎)、杭锦 | [7][8] | |
右翼 | 多罗土闷(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畏吾儿(畏吾儿沁)、兀甚(乌古新、兀慎、乌审)、叭要(巴岳特、摆要)、兀鲁(乌鲁特)、王吉喇(弘吉喇特) | [7][5] | |||
永谢布(应绍不) | 10 | 阿速(阿苏特)、哈喇嗔(喀喇沁)、舍奴郎、孛来、当剌儿罕、失保嗔(锡包沁)、叭儿廒(巴儿忽)、荒花旦、奴母嗔、塔不乃麻 | [5] |
旗编辑
在蒙古语及相关突厥语中,“豪袖乌”或“豪袖温”一词(蒙古语:ᠬᠣᠰᠢᠭᠤ(ᠨ),标准音(察哈尔):[xɔʃʊː(n)~xʊʃʊː(n)];托忒文:ᡍᡆᠱᡇᡇᠨ hoxuun;圖瓦語:кожуун,羅馬化:qožuun [k̠o̞.ʒuːn];維吾爾語:قوشۇن,拉丁维文:qoshun;吉爾吉斯語:قوشۇ(ۇ)ن,羅馬化:кошу(у)н)本指“鄂拓克”的军事组织,在今天的胡都木及西里尔蒙古文中,该词与“喙”一词同形同音,昔日与“旗帜”一词(tug)并无关系,军事组织一意可能源自意为先锋的蒙语词“豪袖乌齐”(ᠬᠣᠰᠢᠭᠤᠴᠢ)。清朝统一内外蒙古后,取消了原本的“土绵”、“鄂托克”制度,在地方行政方面启用内外扎萨克盟旗制度和内属蒙古八旗,将“豪袖温”一词与满语“固山”(ᡤᡡᠰᠠ)一词对应起来并汉译为“旗”,“鄂托克”被“豪袖乌”(旗)所取代[2]。
“豪袖乌”(军事组织、鸟喙、旗)有时会被音译为“和硕”,在使用时应注意与满语宗室封号“和硕”(满语:ᡥᠣᡧᠣ ᡳ,穆麟德轉寫:hošo-i)及卫拉特部落“和硕特”及和硕县(蒙古语:ᠬᠣᠱᠤᠳ hôshûûd)区分,前两者语源完全不同。在蒙古语喀喇沁方言文读中,和硕(特)县之“硕”与豪袖乌之“袖”声母不同,“ᠱᠤ”为翘舌的“疏”,“ᠰᠢ
(-ᠤ)”为腭化的“袖”。然而,“和硕特”一词实为胡都木蒙文自卫拉特托忒蒙文的借入,而卫拉特托忒蒙文(及绝大多数当代蒙语方言)无法区分此二音,且和硕特之语源似乎是豪袖温,只不过借回胡都木文时没有按语源写回“ᠬᠣᠰᠢᠭᠤᠳ”。
图瓦共和国像内蒙古一样使用豪袖温(旗)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在维吾尔语和乌孜别克语中,豪袖温是军旅的意思。今天,维吾尔族罗布人的最主要的支系之一即是喀拉豪袖温部(标准維吾爾語:قارا قوشۇنلۇقلار,拉丁维文:Qara-Qoshunluqlar,罗布方言:قارا-قوشۇللۇقتار Qara-Qoshulluqtar),他们来自罗布泊东南一个叫喀拉豪袖温(Qara Qoshun)的地方。柯尔克孜语豪袖温指一种军队组织,但其使用范围已退化至仅局限在《玛纳斯》等史诗中。
柯尔克孜族编辑
鄂拓克(准噶尔蒙古语:ᡆᡐᡆᡎ otoq;现代吉爾吉斯語:ۇرۇۇ,羅馬化:уруу;俄语文献:племя)是清代布鲁特的一个社会组织层级,即部落,同时也是部落长的称号。魏源《圣武记》卷四中记载“布鲁特分东西部,东部五,西部十有五。东部在天山北,准部之西南,近葱岭,距伊犁千四百里。每部长皆以鄂拓克为名。”[9]
18世纪初,柯尔克孜族社会仍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以游牧畜牧业为主,社会组织为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制。柯尔克孜族人共同居住和劳动的基层单位称“阿寅勒”,一般包括5至7个牧户(帐户),有固定的名称和牧场,在农牧生产和狩猎时,成员在头人(巴什)的主持下彼此协助。若干阿寅勒组成“爱曼”(氏族,满语:ᠠᡳᠮᠠᠨ,穆麟德轉寫:aiman;现代吉爾吉斯語:ۇرۇق,羅馬化:урук与上面的ۇرۇۇ是同根异读词;俄语文献:род),爱曼的头人称“阿合拉克齐”。若干“爱曼”组成“鄂拓克”,鄂拓克的首领称“比”,地位相当于维吾尔族中的“伯克”,或比伯克地位略高。每位比管领爱曼的数量从十几个到三十几个不等[10]。清代柯尔克孜族有19个鄂拓克,分別是:冲巴噶什、希布察克、萨尔特、乃蠻、喀尔提锦、提依特、图尔额依格尔、苏勒图、岳瓦什、额德格讷、察哈尔萨雅克、萨雅克、巴斯奇斯、蒙额勒多尔(蒙科尔多尔)、色勒库尔、奇里克、胡什齐、萨尔巴噶什、诺依古特。
1884年新疆建省后,柯尔克孜族传统氏族部落逐步解体,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阿寅勒变成单纯的生产组织。1930年代,柯尔克孜地区全部被纳入县、区、乡和村各级行政管理体系,头人不再负责处理阿寅勒成员之间和阿寅勒之间的重大问题。氏族部落组织消失后,部落观念和部落头人的影响仍然长期存在,尤其是在牧区表现比较明显[10]。
阿尔泰族编辑
参考编辑
- ^ 鄂托克前旗.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2022-07-06 [202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1).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胡·阿拉腾乌拉. 由高玉虎翻译. 简论"瓯脱"的起源与发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 (3): 81–86.
- ^ 蒙古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04-11 [202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 ^ 4.0 4.1 4.2 【连载24】史诗陶染下的英雄部落——察哈尔部(万户)诸鄂托克(1). 察哈尔文化网. [202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1).
- ^ 5.0 5.1 5.2 5.3 哈斯. 郑晓《皇明北虏考》史源探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3): 20-22. 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11.03.063.
- ^ 金晓. 简析北元各蒙古部落分布情况. 西部蒙古论坛. 2016, (4): 25-31+127 [202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 ^ 7.0 7.1 土默特左旗把什村史:把什板申之行政归属. 网易. [202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 ^ 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 蒙古族通史 修订版.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1-09. ISBN 9787105042746.
- ^ 鄂拓克. 千篇国学·汉语词典.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9) (中文(中国大陆)).
- ^ 10.0 10.1 柯尔克孜族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