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府

明清時代的地方行政區域,相當於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
(重定向自顺天府

順天府中国明朝清朝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相当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部分地区。“順天府”也指该地区地方政府衙門,相当于现今北京市政府

顺天府
明朝清朝中華民國
1403年-1914年

顺天府在直隶省的位置(1820年)
坐标:39°54′18″N 116°23′29″E / 39.905°N 116.3914°E / 39.905; 116.3914
歷史 
• 成立
1403年
• 废除
1914年
前身
继承
北平府
京兆地方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

沿革 编辑

元朝时称大都路,直属中書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隸屬於山東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改屬北平行中书省。次年,建立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升爲北京,改為“順天府”。永樂十九年(1421年),京師正式從應天府遷至順天府,史稱永乐迁都[1]

乾隆時期,順天府區劃掌四路厅,含大兴县宛平县和其他22个近京州县,設兼管府尹大臣,等級約為布政使。但顺天府只管理汉族回族等民族事务,涉及旗人事务由九門提督衙门管理。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顺天府衙门旧址在今北京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内的东公街。

管轄州縣 编辑

据《清史稿》等[2]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明史》(卷40):“顺天府元大都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十月属山东行省。二年三月改属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闰七月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门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门,第三重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门六: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门九:正南曰丽正,正统初改曰正阳;南之左曰文明,后曰崇文;南之右曰顺城,后曰宣武;东之南曰齐化,后曰朝阳;东之北曰东直;西之南曰平则,后曰阜成;西之北曰彰仪,后曰西直;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嘉靖三十二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西之北曰西便。领州五,县二十二。弘治四年编户一十万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万九千三十三。万历六年,户一十万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万六千八百六十一。”
  2. ^ 《清史稿》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地理一/直隸/順天府

来源 编辑

书籍

参见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順天府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