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齦後音
(重定向自齦後音)
齒齦後音(英語:Postalveolar consonant、齒齦後輔音)為舌葉(lamina)接近或接觸牙槽嵴後部所發出之輔音。比如英語中的硬腭齒齦輔音。

例子 编辑
少数语言区分三种不同的齿龈后咝音舌形(/ʂ/ /ʃ/ /ɕ/),例如汉藏语系的北羌语和南羌语,它们在塞擦音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区分(但在擦音之间只有双向区分)以及西北高加索语系的乌比克语(现已灭绝)和阿布哈兹语。更常见的是汉语普通话和波兰语等语言,它们区分两种齿龈后咝音,通常是/ʂ/ /ɕ/,因为它们非常不同。
通过示例语言证明的可能性如下。IPA变音符号是简化的,有些发音需要两个变音符号以充分说明,但只使用一个变音符号以保持结果清晰易读,而不需要OpenType IPA字体。此外, Peter Ladefoged(下面使用了他的标记)使用了一个废弃的IPA符号“下点”,以表示通常包含在卷舌音类别中的舌尖齿龈后音。符号s̠与ṣ有时被取消,统称为卷舌音并写作ʂ。
清音 | 濁音 | ||||||||||
---|---|---|---|---|---|---|---|---|---|---|---|
IPA | 描述 | 範例 | IPA | 描述 | 範例 | ||||||
語言 | 正寫法 | IPA | 語義 | 語言 | 正寫法 | IPA | 語義 | ||||
清腭齦擦音 | 英語 | shin | /ʃɪn/ | 外小腿 | 濁腭齦擦音 | 英語 | vision | /'vɪʒn/ | 視力、觀察力 | ||
清齦腭擦音 | 汉语北京话 | 西(xī) | /ɕi˥/ | 西 | 濁齦腭擦音 | 波蘭語 | zioło | /ʑɔwɔ/ | 草,藥草 | ||
清捲舌擦音 | 汉语北京话 | 十(shí) | /ʂɨ˧˥/ | 十 | 浊卷舌擦音 | 吳语常熟话 | 床(zhan) | /ʐᴀ̃˨˩˧/ | 床 |
範例 编辑
IPA | 發音部位 | 範例語言 |
---|---|---|
/s_/,/z_/ | 舌葉平齒齦後音(舌葉捲舌音) | 波蘭語 sz,rz,cz,dż |
/ṣ/,/ẓ/ | 舌尖齒齦後音(舌尖捲舌音) | 尤比克语,托達語 |
/ʃ/,/ʒ/ | 舌位隆起齒齦後音(硬腭-齒齦) | 英語 sh,zh(可能是舌尖或舌葉) |
/ʃ̻/,/ʒ̻/ | 舌葉隆起齒齦後音 | 托達語 |
/ɕ/,/ʑ/ | 舌葉腭音化齒齦後音(齒齦-硬腭) | 汉语 j(ㄐ),q(ㄑ),x(ㄒ) |
/ŝ/,/ẑ/ | 舌葉閉齒齦後音 | 尤比克語 |
/ʂ/,/ʐ/ | "舌尖下齒齦後音"或"硬腭音(舌尖下捲舌音)" | 汉语 ch(ㄔ),r(ㄖ),sh(ㄕ),zh(ㄓ) |
齒齦後搭嘴音 编辑
齒齦後搭嘴音有兩類,一般稱之為齒齦搭嘴音及硬腭搭嘴音,不過更正確的稱之為舌尖齒齦後音(apical postalveolar)及舌葉齒齦後音(laminal postalveolar)。
IPA | 描述 | 範例 | |||
---|---|---|---|---|---|
語言 | 正寫法 | IPA | 語義 | ||
舌尖齒齦後搭嘴音 | Nama (科依桑语系) | !oas | /k͡ǃoas/ | 中空的 | |
舌葉齒齦後搭嘴音 | !Kung (科依桑语系) | ǂua | /k͡ǂwa/ | 模仿 |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 張慧麗,"主動發音器官模型與幾個國際發音問題"[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研院語言學期刊,11.4:653-678,2010.
- Ladefoged, Peter; Ian Maddieson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ISBN 0-631-19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