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浩室

浩室音乐分支类型
(重定向自French house

法国浩室(英語:French house)(也称为“French touch”、“filter house”或“tekfunk”)是浩室音乐的一种风格。该音乐风格是在1990年代由法国音乐家创作出来的浩室音乐分支类型之一。[1]它是欧式迪斯科的一种衍生形式,也是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欧洲电子舞曲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该流派的显著特征是使用滤波器相位器 (效果)英语Phaser (effect)音乐技术,以及使用来自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欧洲迪斯科曲目的音乐样本。该音乐流派曲目会从钩子音乐英语Hook (music)采样中汲取灵感从而提供了比该流派先驱更为厚重的和声[2]这种风格的曲目大多数都采用
拍,并以稳定的四板节拍英语Four on the floor (music)为特色,音乐节奏范围为每分钟110–130节拍。法国浩室与未来放克类似,但也有一些关键性的区别。法国浩室音乐的传播者包括蠢朋克[3]大卫·库塔, Bob Sinclar(歌手),Martin Solveig (歌手) ,星尘乐队,Cassius (乐队),超级爱人合唱团[4]

历史和影响

编辑

法国浩室的发展受到美国舞曲、欧洲迪斯科和太空迪斯科英语Italo disco风格影响。[5]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太空迪斯科风靡法国,其中有法国音乐家马克·塞罗尼英语Cerrone希拉和B·德沃森英语Sheila and B. Devotion等艺术家。美国P-放克也影响了该音乐流派,其中有乔治·克林顿布特西·柯林斯英语Bootsy Collins的作品。[6]P-放克音乐风格在许多法国夜店俱乐部中与迪斯科一起演奏,特别是在美国举办迪斯科销毁之夜英语Disco Demolition Night之后。[6]Jacking(舞蹈)英语Jacking芝加哥浩室音乐英语Chicago house的风格也被融入到了法国浩室的场景中,在英国大众中“杰克浩室”(Jack house)成为对这一流派声音的一个短暂描述性术语。其中弗朗西斯·德鲁贝François de Roubaix让-米歇尔·雅尔塞尔日·甘斯布 等音乐家也影响了1970年代的法国流行音乐这一流派。[6]

湯瑪斯·本高特为他的Roulé厂牌制作音乐是法国浩室开始发展的一些最早例子。 他的音乐作品以及他身为蠢朋克的成员和星尘成员的作品影响了1990年代中后期法国浩室音乐发展。[7] 法国二人组Motorbass (乐队)是法国第一批制作法国浩室音乐的成员,他们主要基于音乐样本和过滤循环音乐技术并于1996年发行了他们的开创性专辑Pansoul英语Pansoul。 St.日耳曼(音乐家)制作的法国浩室曲目也受爵士乐启发和影响。 其中在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其他知名法国浩室音乐家,例如弗朗索瓦·凯沃基安(François Kevorkian)和罗兰·加尼埃(Laurent Garnier),但仍然与新兴的法国浩室音乐唱片公司保持着距离。

英国舞曲音乐家和欧洲DJ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认可了该音乐流派,并之后在1997年取得商业成功。[8] 蠢朋克、Cassius (乐队) 和后来的星尘乐队是该音乐流派第一批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艺术家,以及 Air(法国乐队)都是维京唱片公司的旗下乐队。 所有三部音乐MV的首次发行均由斯派克·琼兹米歇·龚德里 和Alex & Martin导演执导。 随着人们对夜店场景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各大唱片公司的支持,蠢朋克的首张专辑“家庭作业”进入了英国专辑排行榜的前10名。这张专辑发布后,这对组合最终成为自让-米歇尔·雅尔以来在英国唱片销量最高的法国艺人。[9] 法国浩室的恰巧出现与舞曲音乐在英国音乐市场的流行相吻合,同时也使英国民众对电子音乐兴趣激增。[10] 进入 2000 年代,鲍勃·辛克拉英语Bob Sinclar、艾蒂安·德克雷斯(Étienne de Crécy)、本杰明·戴蒙德(Benjamin Diamond)(也同属于星尘组合成员之一)和Modjo (乐队)英语Modjo的热门单曲在欧洲取得优异成绩。 2005 年末,流行巨星麦当娜发行了“娜语录”专辑,这张专辑中的几首歌曲受到了法国浩室音乐的影响。[2]

与该风格相关的唱片公司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awkins, Stan. Feel the Beat Come Down: HouseMusic As Rhetoric (PDF). Analyzing Popular Music: 82–103 –通过Academia. 
  2. ^ 2.0 2.1 Guide to French House Music: 4 Notable French House Acts. 24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7 March 2022). 
  3. ^ Village Voice: Daft Punk by Scott Woods. [17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4 June 2008). 
  4. ^ Exposition "Electro" à La Philharmonie : 5 clips emblématiques de la French Touch. CNEWS. 8 April 2019 [23 November 2020] (法语). 
  5. ^ Le Menestrel, Sara. The Color of Music: Social Boundaries and Stereotypes in Southwest Louisiana French Music. Southern Cultures. 2007, 13 (3): 87–105. ISSN 1068-8218. JSTOR 26391066. 
  6. ^ 6.0 6.1 6.2 Mazierska, Ewa; Rigg, Tony; Gillon, Les.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ic Dance Music.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2021-05-06. ISBN 978-1-5013-6638-3 (英语). 
  7. ^ Suzanne Ely,“Return of the Cyber​​men”Mixmag',2006 年 7 月,第 94–98 页。
  8. ^ 'French Connections: From Discotheque to Discovery' by Martin James, 2002, Sanctuary Publishing
  9. ^ Meissner, Florian. DAFT PUNK – HOMEWORK. 
  10. ^ Musicpublished, Future.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French touch. MusicRadar. 2019-09-20 [2022-03-23] (英语). 

相关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