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浩室

浩室音乐分支类型

法國浩室(英語:French house)(也稱為「French touch」、「filter house」或「tekfunk」)是浩室音樂的一種風格。該音樂風格是在1990年代由法國音樂家創作出來的浩室音樂分支類型之一。[1]它是歐式迪斯科的一種衍生形式,也是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歐洲電子舞曲流行的一種音樂風格。該流派的顯著特徵是使用濾波器相位器 (效果)英語Phaser (effect)音樂技術,以及使用來自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歐洲迪斯科曲目的音樂樣本。該音樂流派曲目會從鈎子音樂英語Hook (music)採樣中汲取靈感從而提供了比該流派先驅更為厚重的和聲[2]這種風格的曲目大多數都採用
拍,並以穩定的四板節拍英語Four on the floor (music)為特色,音樂節奏範圍為每分鐘110–130節拍。法國浩室與未來放克類似,但也有一些關鍵性的區別。法國浩室音樂的傳播者包括蠢朋克[3]大衛·庫塔, Bob Sinclar(歌手),Martin Solveig (歌手) ,星塵樂隊,Cassius (樂隊),超級愛人合唱團[4]

歷史和影響

編輯

法國浩室的發展受到美國舞曲、歐洲迪斯科和太空迪斯科英語Italo disco風格影響。[5]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太空迪斯科風靡法國,其中有法國音樂家馬克·塞羅尼英語Cerrone希拉和B·德沃森英語Sheila and B. Devotion等藝術家。美國P-放克也影響了該音樂流派,其中有喬治·克林頓布特西·柯林斯英語Bootsy Collins的作品。[6]P-放克音樂風格在許多法國夜店俱樂部中與迪斯科一起演奏,特別是在美國舉辦迪斯科銷毀之夜英語Disco Demolition Night之後。[6]Jacking(舞蹈)英語Jacking芝加哥浩室音樂英語Chicago house的風格也被融入到了法國浩室的場景中,在英國大眾中「傑克浩室」(Jack house)成為對這一流派聲音的一個短暫描述性術語。其中弗朗西斯·德魯貝François de Roubaix讓-米歇爾·雅爾塞爾日·甘斯布 等音樂家也影響了1970年代的法國流行音樂這一流派。[6]

湯瑪斯·本高特為他的Roulé廠牌製作音樂是法國浩室開始發展的一些最早例子。 他的音樂作品以及他身為蠢朋克的成員和星塵成員的作品影響了1990年代中後期法國浩室音樂發展。[7] 法國二人組Motorbass (樂隊)是法國第一批製作法國浩室音樂的成員,他們主要基於音樂樣本和過濾循環音樂技術並於1996年發行了他們的開創性專輯Pansoul英語Pansoul。 St.日耳曼(音樂家)製作的法國浩室曲目也受爵士樂啟發和影響。 其中在這一時期也誕生了其他知名法國浩室音樂家,例如弗朗索瓦·凱沃基安(François Kevorkian)和羅蘭·加尼埃(Laurent Garnier),但仍然與新興的法國浩室音樂唱片公司保持着距離。

英國舞曲音樂家和歐洲DJ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認可了該音樂流派,並之後在1997年取得商業成功。[8] 蠢朋克、Cassius (樂隊) 和後來的星塵樂隊是該音樂流派第一批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藝術家,以及 Air(法國樂隊)都是維京唱片公司的旗下樂隊。 所有三部音樂MV的首次發行均由斯派克·瓊茲米歇·龔德里 和Alex & Martin導演執導。 隨着人們對夜店場景的認識不斷提高,以及各大唱片公司的支持,蠢朋克的首張專輯「家庭作業」進入了英國專輯排行榜的前10名。這張專輯發布後,這對組合最終成為自讓-米歇爾·雅爾以來在英國唱片銷量最高的法國藝人。[9] 法國浩室的恰巧出現與舞曲音樂在英國音樂市場的流行相吻合,同時也使英國民眾對電子音樂興趣激增。[10] 進入 2000 年代,鮑勃·辛克拉英語Bob Sinclar、艾蒂安·德克雷斯(Étienne de Crécy)、本傑明·戴蒙德(Benjamin Diamond)(也同屬於星塵組合成員之一)和Modjo (樂隊)英語Modjo的熱門單曲在歐洲取得優異成績。 2005 年末,流行巨星麥當娜發行了「娜語錄」專輯,這張專輯中的幾首歌曲受到了法國浩室音樂的影響。[2]

與該風格相關的唱片公司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awkins, Stan. Feel the Beat Come Down: HouseMusic As Rhetoric (PDF). Analyzing Popular Music: 82–103 –透過Academia. 
  2. ^ 2.0 2.1 Guide to French House Music: 4 Notable French House Acts. 24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7 March 2022). 
  3. ^ Village Voice: Daft Punk by Scott Woods. [17 May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4 June 2008). 
  4. ^ Exposition "Electro" à La Philharmonie : 5 clips emblématiques de la French Touch. CNEWS. 8 April 2019 [23 November 2020] (法語). 
  5. ^ Le Menestrel, Sara. The Color of Music: Social Boundaries and Stereotypes in Southwest Louisiana French Music. Southern Cultures. 2007, 13 (3): 87–105. ISSN 1068-8218. JSTOR 26391066. 
  6. ^ 6.0 6.1 6.2 Mazierska, Ewa; Rigg, Tony; Gillon, Les.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ic Dance Music.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2021-05-06. ISBN 978-1-5013-6638-3 (英語). 
  7. ^ Suzanne Ely,「Return of the Cyber​​men」Mixmag',2006 年 7 月,第 94–98 頁。
  8. ^ 'French Connections: From Discotheque to Discovery' by Martin James, 2002, Sanctuary Publishing
  9. ^ Meissner, Florian. DAFT PUNK – HOMEWORK. 
  10. ^ Musicpublished, Future.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French touch. MusicRadar. 2019-09-20 [2022-03-23] (英語). 

相關鏈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