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動物/精選動物

Instructions 编辑

The layout design for these subpages is at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排版.

  1. Add a new Selected article to the next available subpage.
    • The list should only contain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given a quality rating of Good Articles.
  2. The "blurb" for all Selected articles should be approximately 8 lines, for appropriate formatting in the portal main page.
  3. Update "max=" to new total for its {{Random portal component}} on the main page.

Selected articles list 编辑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

鴨嘴獸學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單孔目鴨嘴獸科動物。同科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

鴨嘴獸是半水生卵生,棲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由發現相關物種的化石紀錄知道,鴨嘴獸是其屬(ornithorhynchus)的唯一活化石的代表。當其的標本被送到博物館時,奇怪的外觀使得當時歐洲的生物分類學家認為這是人为設計出來的物種。鴨嘴獸是為數不多的有毒哺乳類動物,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質,人類被刺到會產生劇痛,甚至无法动弹。这种毒素使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持续时间从几天到数月。鸭嘴兽还有另一項奇妙的技能,它们是除了海豚之外,唯一电磁感應的哺乳动物。鴨嘴獸的獨特性使牠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長成的鴨嘴獸體長通常為30至48公分;尾長10至15公分;體重500克至2公斤。由於沒有明顯的奶頭,剛孵化的鴨嘴獸須尋找母獸腹部泌乳孔吸吮乳汁維生,約4個月哺乳期後獨立生活,2歲半為成年。

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為獨居生活。它們棲息於河川,以銳利而且帶有蹼的腳在水中活動,並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鸭嘴兽是夜行性動物,也是肉食性動物,通常在清晨和黃昏时在水邊獵食甲殼類蚯蚓等动物。

鴨嘴獸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常作為全國性活動的吉祥物;澳大利亞20分硬幣反面圖案就是在水裡的鴨嘴獸。直到20世纪初,牠們仍因为人类对毛皮需求而被獵殺。雖然圈養計劃失敗與及鴨嘴獸易受環境污染影響,但是在人工保护下,牠们目前还未走向灭绝。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2

The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也叫美洲虎,是豹屬動物,胎生,乃貓科中繼之後的第三大物種,同時亦為西半球最大型和最強健的貓科動物,外表型態的確和豹極為相似,但較粗壯,圓斑中有黑點,生態位也較像。是美洲地區唯一的豹屬動物。現時美洲豹分布於墨西哥中美洲大部分地區,南至巴拉圭阿根廷北部。除了已被發現在亞利桑那州的美洲豹繁殖族群(在圖森南部),美洲豹自1900年代初開始就已在美國消失(地區性絕種)。雖然如此,一些美洲豹的族群仍然很可能存在於美國一些未被觀察的地區,包括南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甚至德克薩斯州。

美洲豹的外貌與非常相似,但其體型一般比豹大,身軀也和虎一样健壯,行為和棲息的習性也與相似。美洲豹較喜歡棲於樹木茂密的熱帶雨林,但牠們亦會廣泛分布於高山、平原等不同的地方。牠們生活於多水之地,且跟虎一樣,是喜歡游泳的貓科動物。美洲豹愛獨行,是蛰伏突袭的掠食者,在選擇獵物方面,牠們完全是投機取巧的。牠們是頂級掠食者基石物種,在平衡生態系統和調節獵物數量方面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美洲豹有異常驚人的咬力,甚至比其他大貓也強得多[1],讓牠們能咬穿爬行動物的厚皮或甲殼[2]和使用一種不常見的殺戮方式:直接把獵物的顱骨從耳部咬穿,對獵物的腦部造成致命的損傷。[3]

豹是近危物種,其數量至今仍然正不斷下降。牠們的棲息地不斷減少,對美洲豹造成很大的威脅。雖然美洲豹的貿易已被全面禁止,但牠們仍然常被人類捕殺,尤其是在南美洲,牧場工人和農夫經常與美洲豹發生衝突,而死傷的往往都是美洲豹,令牠們的數量繼續下降。美洲豹的數量已大幅下降,但其分布地仍然非常廣大。美洲豹在很多美洲土著文化神話中常常出現,包括馬雅阿茲特克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3

袋獾學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食肉動物,現今只分布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

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身形與一隻小差不多,但肌肉发达,十分壮硕。其特徵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擊時發出的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進食時的神態。除狩獵外,袋獾也進食腐肉。牠們通常單獨行動,但有時也與其他袋獾一起進食。

袋狼於1936年滅絕後,袋獾成為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由於袋獾曾對塔斯馬尼亞島居民飼養的家畜造成威脅,因此當地政府也曾允許居民獵取袋獾。直至1941年袋獾被正式公告為保育類動物,對牠們的狩獵行為才停止。

1990年代末,袋獾面部腫瘤病嚴重影響了袋獾的數量,故袋獾已於2008年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現時塔斯馬尼亞州政府正進行一系列的工作,以減少這疾病對袋獾的影響。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4

爪哇犀牛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目前幾近于絕種,只剩下五十至六十頭左右,因为过度捕杀,目前仅在印尼的爪哇岛还有一个种群残存,其中印度亚种和越南亚种已经灭绝。爪哇犀牛在1989年曾於越南的吉仙國家公園用紅外線照相機拍到,当时相信至少還有大约13隻的族群(為爪哇犀牛的亞種越南爪哇犀牛);但因为越南保护措施的无力,以及偷猎者猎杀手段的不断升级,越南的爪哇犀牛已在2010年4月因为持续偷猎的猖獗最终灭绝。现在仅仅在印尼爪哇島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還有50多头存活。爪哇犀牛不像其他犀牛會衝撞太靠近的人或動物,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爪哇犀牛便會逃之夭夭。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5

通称大象,是象科学名Elephantidae)动物的通称,为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屬於长鼻目,现仅存两,即非洲象屬亞洲象屬,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屬只有亚洲象一种(也叫印度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象的妊娠期为22个月,刚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

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喂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6

異特龍(屬名:Allosaurus)又稱異龙躍龙,是獸腳亞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約1億5500萬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4]

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牠們的頭顱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頭组成的,骨頭之間有可活動關節,進食時頜部可先下上張開,然後在左右撐開吞下食物;牠們的下頜也可以前後滑動。嘴部擁有數十顆大型、銳利、彎曲的牙齒[5]。相較於大型、強壯的後肢,牠們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公分。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異特龍是該時期北美洲莫里遜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動物,並位在食物鏈的頂層。牠們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鳥腳下目劍龍科蜥腳下目恐龍。異特龍經常被認為採用群體合作方式攻擊蜥腳類恐龍,但很少證據顯示異特龍具有共同攻擊的社會行為。牠們可能採取伏擊方式攻擊大型獵物,使用上頜來撞擊獵物。

可明確歸類於異特龍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所發現。異特龍具有複雜的分類歷史,過去曾有許多種最初被歸類於異特龍,但現在被分類於個別的屬。最著名的種是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fragilis)。異特龍在20世紀中長期被名為腔軀龍,直到在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發現大量的化石後,異特龍才成為常用的名稱,並成為最廣受研究的恐龍之一。

異特龍的化石主要來自於北美洲莫里遜組,另外在葡萄牙坦尚尼亞也發現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州化石。由於異特龍是最早被發現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所以長期以來吸引了一般大眾的注意,並出現在數個電影電視節目中。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7

短尾貓学名Lynx rufus[6]是分布在北美洲的一种貓科动物,其下已知有12個亞種,主要分佈在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包括大部份的美國本土。短尾貓是有很強適應力的掠食者,棲息在林地、半沙漠、城市及沼澤。牠們现在仍然生活在原有的分佈地区,并有一定數量。

短尾貓的毛皮呈灰色至褐色,面上有鬚,耳朵有黑毛,外表像其他中等身型的猞猁。牠們比加拿大猞猁細小,但較家貓大兩倍。牠們的前肢上有明顯的黑帶,粗短的尾巴端呈黑色。

雖然短尾貓喜歡吃野兔,但仍會捕獵昆蟲、小型的齧齒目,以及鹿叉角羚等。牠們選擇獵物會視乎地點及棲息地、季節及獵物的數量。牠們像大部份的貓科般是有領域的,多是獨自生活,不過仍有一些領域是重疊的。牠們使用多種方法來標示疆界,包括爪痕、尿液糞便等。短尾貓於冬天春天期間生育,妊娠期為兩個月。

短尾貓雖然被人類為運動及毛皮而獵殺,但其數量卻沒有显著減少。短尾貓亦在美洲原住民神話及歐洲傳說中出現。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8

蛇髮女怪龍屬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生存於上白堊紀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髮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牠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蛇髮女怪龍的最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蛇髮女怪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蛇髮女怪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蛇髮女怪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蛇髮女怪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氾濫平原。蛇髮女怪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牠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牠們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蛇髮女怪龍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描述、命名。模式種平衡蛇髮女怪龍G. libratus),也是目前唯一的種,過去曾有其他種被歸類於蛇髮女怪龍。目前已發現超過20具蛇髮女怪龍的身體化石,牠們因而成為暴龍科中有最多化石紀錄的恐龍。眾多的化石紀錄,使科學家可以研究蛇髮女怪龍的個體發生學、生長模式、與其他生理學層面。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9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9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0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0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1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1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2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2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3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3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4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4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5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5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6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6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7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7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8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8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9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19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20
Portal:動物/精選動物/20


Nominations 编辑

Adding articles

  1. ^ Stephen Wroe, Colin McHenry, and Jeffrey Thomason. Bite club: comparative bite force in big biting mamm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predatory behavior in fossil taxa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Royal Society). 2006, 272 (1563): 619–625 [2006-08-07]. doi:10.1098/rspb.2004.2986. 
  2. ^ Hamdig, Paul. Sympatric Jaguar and Puma. Ecology Online Sweden via archive.org. [2009-03-19]. 
  3. ^ Rosa CL de la and Nocke, 2000. A guide to the carnivores of Central America: natural history,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ISBN 978-0-292-71604-9
  4. ^ (英文)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Biostratigraphy of dinosaurs in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Interior, U.S.A." Pp. 77–114 in Gillette, D.D. (ed.),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in Utah. Utah Geological Survey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99-1.
  5. ^ (英文)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6. ^ Wozencraft, W.C. Order Carnivora. Wilson, D.E. & Reeder, D.M. (编).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542. ISBN 978-0-8018-8221-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NLC 00123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