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中華民國史的分期

最新留言:5年前由Ashlike在话题關於這個條目的背景說明内发布

關於這個條目的背景說明 编辑

中文維基上處理和中華民國相關的條目常常發生爭執, 比如說, 甚至連中華民國首都在那裡這個簡單的問題都可以爭吵不休. 我個人以為, 其中一個爭執的關鍵, 在於很多朋友都忽略了「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變動的概念」這個事實, 所以才會有種種關於中華民國的奇談怪論. 我再舉一次本條目中所引用之阮銘所講的話語:

台灣今天的國號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一個變動的歷史概念。辛亥革命誕生的中華民國,在大陸不在台灣,那時台灣是被滿清政府割讓掉的日本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放棄台灣,戰後由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佔領。因此,自1945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同時統治海峽兩邊的大陸和台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誕生,中華民國政府棄守大陸轉移台灣,從此形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於海峽兩岸的歷史事實。(阮銘 2002)

我想, 除了和歷史相關的書寫以外, 百科全書應該處理的是最up-dated的資訊. 這是我整理這個條目的基本動機, 雖然對於我自己的政治信仰而言, 我並不見得贊同"中華民國第二共和"這個概念. --wdshu|阿呆 21:16 2005年5月1日 (UTC)

不知道北洋政府的中华民国算第几共和,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算第几共和,行宪后的中华民国又算第几共和?Zhuilang 06:00 2005年5月3日 (UTC)
  • 这只不过是给台独分子制造法理台独的依据罢了!!!只有那些入本人在台湾留下的野种(如岩里政男之流)才会附和这种叫法。台湾同胞中却有这样一大帮被这些走狗耍了,可悲呀!!!!!

既然只是一種言論, 需要特別開一個條目給它嗎? 我連"台北國"都聽過, 那要不要也開個台北國好了? 尤其是這是個日本人評個不是他國家的言論, 難道我們也隨便批批美國這樣就可以隨便開一大堆項目嗎? Bobbybuilder 03:42 2005年7月7日 (UTC)

首先还是不要逐渐变成人身攻击,个人觉得还是要从2个观念来看:
  • 第一,现实中多少人使用此用词。
  • 第二,学术界或者政治界有多少人使用。

如果的确存在该词条广泛使用,其实我们可以在学术角度上列出,比如我个人支持南京大屠杀0人说写入,这样才能把其学说确凿谬误处及反对声写入条目中,否则也会有违维基的方针。 另:个人生活在大陆,对此类划分感觉有点怪异-孙学 (留言)

張玉法將國民黨治下的中華民國獨立成一個時期的「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理論應另闢一節,以與李登輝的「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做區別。 ̴ ̴ ̴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Ashlike對話貢獻)於2018年12月20日 (四) 08:42 (UTC)加入。回复

政治立场昭然若揭 编辑

个别学者的观点,不可以妄故整个中华民国历史,中华民国在台湾,轮也论不到第二。而简单粗暴的一分为二,实际还是想把中华民国按照政府迁台的时间来分割的台独观点。这样的条目,政治立场昭然若揭。

玩分割上市,政治市场也和股票市场一样好操纵吗--列那狐 (留言) 01:55 2005年5月13日 (UTC)

我贊成"「中華民國」是一個變動的歷史概念"
但"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定義或敘述並沒有受到大部分臺灣或世界各國學者或人民的認同,比較接近是一家之言的性質.當然這項論點受到我國前總統的認同,也因此格外受人注目.至於他是否重要到需要特別開一個條目,那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不過也建議以上部分反對的人注意言行,否則受傷的也只是維基而已PTC 13:49 2005年5月15日 (UTC)

德國之聲並沒有寫李登輝說出"第二共和"這話. 現在唯一的證據只有林佳龍說李登輝有講第二共和. 所以這個條目開的原因是因為林佳龍說李登輝有提到第二共和? 那也太悲哀了. Bobbybuilder 03:54 2005年7月7日 (UTC)

維基的條目,其實是不應該區分政治立場的;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樣的說法是否確實存在;如果這樣的見解不是來自於編輯者的憑空捏造,即使只是一家之言或是極少數人認同的看法,這樣的條目就有存在於維基百科的必要。就像是古代亞里士多德所認同的「地心說」,後來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所推翻,我們也不能夠把地心說這樣的概念逐出維基百科之外,不是嗎?換句話說,見解與看法的正確與否,並不應該作為維基條目存在與否的依據,畢竟維基百科是讓人查閱資料的地方,本來就應該海納百川,如果因為政治上的某些理由,就斷定某些條目不應該存在,維基百科憑什麼說自己是「自由」的百科全書呢?—幻象兩千 2007年5月22日 (二) 07:16 (UTC)回复

条目的错误 编辑

中国对待自己的政权更迭,成为改朝换代,中国也没有什么第二共和之说.台湾的中国民国是49年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政府迁过去的.可以用明朝灭亡后但南方仍有政权的形式来称呼,叫中华民国的残余政权,但中国民国的合法性不容质疑,也不容误解和非议.你用日本人的观念看中国的变更.我觉得不妥. User talk:信陵使 13:49 2005年5月15日 (UTC)


1.是中華民國

2.這是一個史學的論點,不論原本的動機是什麼,或是哪國人,或是褒是貶.唯一需要考慮的是,他是否重要到需要寫在一本百科全書,或是單獨設立條目.

3.我認為您的發言很明顯的以中國為中心,和維基的精神似乎有所牴觸.

4.我對於有爭議條目,一貫的看法是列出各方的看法,才能較為接近事實.這篇條目對於反對的或不認同的意見確實有加以忽略的意向,才會造成那麼大的反彈.建議作者或各位可以加以補足. PTC 03:40 2005年5月16日 (UTC)

這個史學觀點是不是不足夠重要到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這麼大的條目吧。或者改名叫做【一種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觀點】﹐或者就刪除。--小溪 (talk? click here!) 14:27 2005年5月16日 (UTC)
现在的“一種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觀點”可以清楚地看到极力试图改变“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定义的心理——对于文章表述观点的不同理解应当是体现在文章内容而不是标题上。不然的话我们大可以将琉球国南京大屠杀中国抗日战争牺牲者列表改名为“一种琉球国的定义”“南京大屠杀的一种观点”“一种中国抗日战争牺牲者列表”…………这么做除了令阅读这些条目的人看起来不顺眼以外起不到多大的NPOV。--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4:43 2005年5月16日 (UTC)

或者刪除, 或著改名, 或著合併, 這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吧?PTC 14:48 2005年5月17日 (UTC)

這是一個學者用來分析台灣當前政權之本質的概念 编辑

這是一個概念,一個當前日本最重要之台灣研究學者所提出來的概念(若林正丈任教於東京大學, 是日本目前從事台灣研究最重要的一個學者之一, 他本人對於台灣本土派的立場抱持感情上同情的態度, 但是在其學術作品當中並沒什麼清楚的政治立場).

寫任何百科全書上的條目, 不論是歷史上的事實陳述或者是概念的說明,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將這個史實或者是概念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 我相信這個條目已經做到最基本的工作了(說明了這個概念的定義, 首先提出這個概念的人, 相關人士對於這個概念的應用和引申).

要對這個概念作批判, 當然是可以. 但是像現在內文所添加的所謂"批判"內容, 除了意識型態上的批評(而且是維基參與者自己的批評), 實在完全是不知所云.

基本上這個概念算是中性的. 台獨人士(比如說我自己)不喜歡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概念用了"中華民國"這個語彙來指涉台灣. 統派人士可能也有意見. 但是, 不論你自己的立場為何, 請先平心靜氣地了解這個概念. 如果你對我這個"平心靜氣"的陳述還有意見的話, 請看我個人頁面對於"在熱情與冷靜之間"一節的說明. --wdshu|阿呆 19:21 2005年5月28日 (UTC)

大至整个人类文化与历史,小至这个条目,都是由全体参与者共同建筑的。所谓‘不知所云’,只能说明台獨人士(比如說你自己)的看待现实时的一叶障目与面对评论时的狭小心胸。情理之外,却是意料之中。--列那狐 (留言) 17:10 2005年6月4日 (UTC)

阿呆san, 你看中華民國不順眼是你的事, 中華民國就是存在. 這像是你要關起門來自己騙自己說泰國從來不存在, 死命要叫他暹羅, 這也是可以的. 但是請不要把你那種偏頗的言論和其他反對的言論相提並論. 這所謂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從來不存在, 除了個在東京大學教書的人的言論之外, 沒有官方文獻, 沒有歷史記載. 難道我們所有這些言論通通都要寫進wikipedia? Bobbybuilder 03:47 2005年7月7日 (UTC)

中華民國第?共和! 编辑

  • 第一共和:1912-1928:中國北洋政府
  • 第二共和:1928-1945:中國國民政府:訓政時期
  • 第三共和:1945-1949:中國國民政府:憲政時期
  • 第四共和:1949-2000:台灣國民黨政府:戒嚴-總統直選
  • 第五共和:2000-迄今:台灣總統直選-迄今
  • 資料來源:自己亂編!Encolpius (留言) 2008年12月18日 (四) 06:03 (UTC)Encolpius回复

建議改此條目為「中華民國史的分期」 编辑

最近才搜索到這個題目,跟先前的討論有段時間差距。張玉法跟若林正丈的書我都看過,兩個人所談的「第二共和」根本上是不同的概念。張玉法的論點是從民國史的角度出發,認為國民政府的性質與先前的北京政府不同,兩者有異,應加以區分,所以張玉法分了三個共和,遷台以後屬第三共和。而若林的學術傳承是從日本殖民地史、臺灣研究而來的,他並沒有注意到民國史在大陸時期的斷裂,只單純從臺灣史的角度出發。若是張玉法的書(1998初版)比若林的書早出,若林亦可能沿用張玉法的論點稱臺灣時期為第三共和,修憲、制憲後為第四共和而非第二共和。史學界所謂的第二共和大概就這兩種論點。阮銘的論點我沒有聽過,不過看起來是與若林的論點相近。

從這兩位學者的論點來看,雙方所提出的「第二共和」內涵相去甚遠,實際上似乎也沒有交集。把兩個學者的不同論點都放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條目並不妥當。但兩者皆有其學術價值,亦是學術圈所知悉的論點,因此建議把標題改為「中華民國史的分期」或「中華民國憲政體系的分期」。這樣條目可以包涵目前若林跟張玉法兩種不同的論點,亦可保持其延展性,未來若有學者提出新論點,不必再增加新條目。而且如此一來亦可包涉學術界與政治界對這些概念的討論。Wind (留言) 2011年6月11日 (六) 02:02 (UTC)回复

 完成--Gakmo (留言) 2011年7月20日 (三) 15:2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華民國史的分期中的6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9日 (六) 11:31 (UTC)回复

返回到“中華民國史的分期”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