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华民国史的分期

最新留言:5年前由Ashlike在话题关于这个条目的背景说明内发布

关于这个条目的背景说明 编辑

中文维基上处理和中华民国相关的条目常常发生争执, 比如说, 甚至连中华民国首都在那里这个简单的问题都可以争吵不休. 我个人以为, 其中一个争执的关键, 在于很多朋友都忽略了“中华民国本来就是一个变动的概念”这个事实, 所以才会有种种关于中华民国的奇谈怪论. 我再举一次本条目中所引用之阮铭所讲的话语:

台湾今天的国号为“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一个变动的历史概念。辛亥革命诞生的中华民国,在大陆不在台湾,那时台湾是被满清政府割让掉的日本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放弃台湾,战后由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盟军占领。因此,自1945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曾同时统治海峡两边的大陆和台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诞生,中华民国政府弃守大陆转移台湾,从此形成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存于海峡两岸的历史事实。(阮铭 2002)

我想, 除了和历史相关的书写以外, 百科全书应该处理的是最up-dated的资讯. 这是我整理这个条目的基本动机, 虽然对于我自己的政治信仰而言, 我并不见得赞同"中华民国第二共和"这个概念. --wdshu|阿呆 21:16 2005年5月1日 (UTC)

不知道北洋政府的中华民国算第几共和,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算第几共和,行宪后的中华民国又算第几共和?Zhuilang 06:00 2005年5月3日 (UTC)
  • 这只不过是给台独分子制造法理台独的依据罢了!!!只有那些入本人在台湾留下的野种(如岩里政男之流)才会附和这种叫法。台湾同胞中却有这样一大帮被这些走狗耍了,可悲呀!!!!!

既然只是一种言论, 需要特别开一个条目给它吗? 我连"台北国"都听过, 那要不要也开个台北国好了? 尤其是这是个日本人评个不是他国家的言论, 难道我们也随便批批美国这样就可以随便开一大堆项目吗? Bobbybuilder 03:42 2005年7月7日 (UTC)

首先还是不要逐渐变成人身攻击,个人觉得还是要从2个观念来看:
  • 第一,现实中多少人使用此用词。
  • 第二,学术界或者政治界有多少人使用。

如果的确存在该词条广泛使用,其实我们可以在学术角度上列出,比如我个人支持南京大屠杀0人说写入,这样才能把其学说确凿谬误处及反对声写入条目中,否则也会有违维基的方针。 另:个人生活在大陆,对此类划分感觉有点怪异-孙学 (留言)

张玉法将国民党治下的中华民国独立成一个时期的“中华民国第二共和”理论应另辟一节,以与李登辉的“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做区别。 ̴ ̴ ̴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Ashlike对话贡献)于2018年12月20日 (四) 08:42 (UTC)加入。回复

政治立场昭然若揭 编辑

个别学者的观点,不可以妄故整个中华民国历史,中华民国在台湾,轮也论不到第二。而简单粗暴的一分为二,实际还是想把中华民国按照政府迁台的时间来分割的台独观点。这样的条目,政治立场昭然若揭。

玩分割上市,政治市场也和股票市场一样好操纵吗--列那狐 (留言) 01:55 2005年5月13日 (UTC)

我赞成"“中华民国”是一个变动的历史概念"
但"中华民国第二共和"的定义或叙述并没有受到大部分台湾或世界各国学者或人民的认同,比较接近是一家之言的性质.当然这项论点受到我国前总统的认同,也因此格外受人注目.至于他是否重要到需要特别开一个条目,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不过也建议以上部分反对的人注意言行,否则受伤的也只是维基而已PTC 13:49 2005年5月15日 (UTC)

德国之声并没有写李登辉说出"第二共和"这话. 现在唯一的证据只有林佳龙说李登辉有讲第二共和. 所以这个条目开的原因是因为林佳龙说李登辉有提到第二共和? 那也太悲哀了. Bobbybuilder 03:54 2005年7月7日 (UTC)

维基的条目,其实是不应该区分政治立场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样的说法是否确实存在;如果这样的见解不是来自于编辑者的凭空捏造,即使只是一家之言或是极少数人认同的看法,这样的条目就有存在于维基百科的必要。就像是古代亚里士多德所认同的“地心说”,后来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推翻,我们也不能够把地心说这样的概念逐出维基百科之外,不是吗?换句话说,见解与看法的正确与否,并不应该作为维基条目存在与否的依据,毕竟维基百科是让人查阅资料的地方,本来就应该海纳百川,如果因为政治上的某些理由,就断定某些条目不应该存在,维基百科凭什么说自己是“自由”的百科全书呢?—幻象两千 2007年5月22日 (二) 07:16 (UTC)回复

条目的错误 编辑

中国对待自己的政权更迭,成为改朝换代,中国也没有什么第二共和之说.台湾的中国民国是49年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政府迁过去的.可以用明朝灭亡后但南方仍有政权的形式来称呼,叫中华民国的残余政权,但中国民国的合法性不容质疑,也不容误解和非议.你用日本人的观念看中国的变更.我觉得不妥. User talk:信陵使 13:49 2005年5月15日 (UTC)


1.是中华民国

2.这是一个史学的论点,不论原本的动机是什么,或是哪国人,或是褒是贬.唯一需要考虑的是,他是否重要到需要写在一本百科全书,或是单独设立条目.

3.我认为您的发言很明显的以中国为中心,和维基的精神似乎有所抵触.

4.我对于有争议条目,一贯的看法是列出各方的看法,才能较为接近事实.这篇条目对于反对的或不认同的意见确实有加以忽略的意向,才会造成那么大的反弹.建议作者或各位可以加以补足. PTC 03:40 2005年5月16日 (UTC)

这个史学观点是不是不足够重要到用中华民国第二共和这么大的条目吧。或者改名叫做【一种中华民国第二共和观点】﹐或者就删除。--小溪 (talk? click here!) 14:27 2005年5月16日 (UTC)
现在的“一种中华民国第二共和观点”可以清楚地看到极力试图改变“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定义的心理——对于文章表述观点的不同理解应当是体现在文章内容而不是标题上。不然的话我们大可以将琉球国南京大屠杀中国抗日战争牺牲者列表改名为“一种琉球国的定义”“南京大屠杀的一种观点”“一种中国抗日战争牺牲者列表”…………这么做除了令阅读这些条目的人看起来不顺眼以外起不到多大的NPOV。--学习第一|有事找我:P 14:43 2005年5月16日 (UTC)

或者删除, 或著改名, 或著合并, 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吧?PTC 14:48 2005年5月17日 (UTC)

这是一个学者用来分析台湾当前政权之本质的概念 编辑

这是一个概念,一个当前日本最重要之台湾研究学者所提出来的概念(若林正丈任教于东京大学, 是日本目前从事台湾研究最重要的一个学者之一, 他本人对于台湾本土派的立场抱持感情上同情的态度, 但是在其学术作品当中并没什么清楚的政治立场).

写任何百科全书上的条目, 不论是历史上的事实陈述或者是概念的说明,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个史实或者是概念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 我相信这个条目已经做到最基本的工作了(说明了这个概念的定义, 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人, 相关人士对于这个概念的应用和引申).

要对这个概念作批判, 当然是可以. 但是像现在内文所添加的所谓"批判"内容, 除了意识型态上的批评(而且是维基参与者自己的批评), 实在完全是不知所云.

基本上这个概念算是中性的. 台独人士(比如说我自己)不喜欢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用了"中华民国"这个语汇来指涉台湾. 统派人士可能也有意见. 但是, 不论你自己的立场为何, 请先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个概念. 如果你对我这个"平心静气"的陈述还有意见的话, 请看我个人页面对于"在热情与冷静之间"一节的说明. --wdshu|阿呆 19:21 2005年5月28日 (UTC)

大至整个人类文化与历史,小至这个条目,都是由全体参与者共同建筑的。所谓‘不知所云’,只能说明台独人士(比如说你自己)的看待现实时的一叶障目与面对评论时的狭小心胸。情理之外,却是意料之中。--列那狐 (留言) 17:10 2005年6月4日 (UTC)

阿呆san, 你看中华民国不顺眼是你的事, 中华民国就是存在. 这像是你要关起门来自己骗自己说泰国从来不存在, 死命要叫他暹罗, 这也是可以的. 但是请不要把你那种偏颇的言论和其他反对的言论相提并论. 这所谓中华民国第二共和从来不存在, 除了个在东京大学教书的人的言论之外, 没有官方文献, 没有历史记载. 难道我们所有这些言论通通都要写进wikipedia? Bobbybuilder 03:47 2005年7月7日 (UTC)

中华民国第?共和! 编辑

  • 第一共和:1912-1928:中国北洋政府
  • 第二共和:1928-1945:中国国民政府:训政时期
  • 第三共和:1945-1949:中国国民政府:宪政时期
  • 第四共和:1949-2000:台湾国民党政府:戒严-总统直选
  • 第五共和:2000-迄今:台湾总统直选-迄今
  • 资料来源:自己乱编!Encolpius (留言) 2008年12月18日 (四) 06:03 (UTC)Encolpius回复

建议改此条目为“中华民国史的分期” 编辑

最近才搜索到这个题目,跟先前的讨论有段时间差距。张玉法跟若林正丈的书我都看过,两个人所谈的“第二共和”根本上是不同的概念。张玉法的论点是从民国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国民政府的性质与先前的北京政府不同,两者有异,应加以区分,所以张玉法分了三个共和,迁台以后属第三共和。而若林的学术传承是从日本殖民地史、台湾研究而来的,他并没有注意到民国史在大陆时期的断裂,只单纯从台湾史的角度出发。若是张玉法的书(1998初版)比若林的书早出,若林亦可能沿用张玉法的论点称台湾时期为第三共和,修宪、制宪后为第四共和而非第二共和。史学界所谓的第二共和大概就这两种论点。阮铭的论点我没有听过,不过看起来是与若林的论点相近。

从这两位学者的论点来看,双方所提出的“第二共和”内涵相去甚远,实际上似乎也没有交集。把两个学者的不同论点都放在“中华民国第二共和”的条目并不妥当。但两者皆有其学术价值,亦是学术圈所知悉的论点,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中华民国史的分期”或“中华民国宪政体系的分期”。这样条目可以包涵目前若林跟张玉法两种不同的论点,亦可保持其延展性,未来若有学者提出新论点,不必再增加新条目。而且如此一来亦可包涉学术界与政治界对这些概念的讨论。Wind (留言) 2011年6月11日 (六) 02:02 (UTC)回复

 完成--Gakmo (留言) 2011年7月20日 (三) 15:2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华民国史的分期中的6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9月9日 (六) 11:31 (UTC)回复

返回到“中華民國史的分期”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