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达
梅光达(1850年—1903年;英语:Mei Quong Tart)是19世纪悉尼的著名华侨商人。他是当时悉尼最著名并最受爱戴的闻人之一,在澳大利亚反华情绪高涨的时代却对悉尼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澳大利亚他大多以名“光达”(Quong Tart)或短名“光”(Quong)行之。
公共生涯
编辑梅光达是著名商人,在悉尼拱廊(Sydney Arcade)、皇家拱廊(Royal Arcade)和英王街(King Street)拥有一系列茶室。他最成功的生意是在维多利亚女王市场(现维多利亚女王大厦)里的“Elite Hall”茶楼。他也是社区领袖,和当地政治及社会精英有广泛关系。在清廷没有在英属澳大利亚派驻领事馆的情况下,他担任了清廷驻澳的代理领事。为了嘉奖他对澳大利亚华人社区及在澳大利亚的清欧关系做出的贡献,1887年由张之洞派遣的清政府考察团访问澳大利亚后,张之洞根据调查和推荐赏予梅光达五品军功衔、戴蓝翎。清廷授赏的札文说:“……本镇查有商人梅光达,在英属雪莉埠地方贸易有年,不忘根本。平日维持调护,既能宜切枌榆,于华民不无裨益。而此次前来查询一切,尤赖该商奋勉,多所帮助。殊属可嘉。理合赏给功牌,用示鼓励。”[1][2]1894年,梅光达又获清廷御准授予四品军功牌(四品顶戴),其父母、祖父母亦获赐衔。[2][3]
梅光达积极慈善,经常自掏腰包为各种群体提供晚餐、礼物及娱乐活动,对象包括从利物浦的互助会养老院到艾士菲、萨默希尔(Summer Hill)、歌敦(Croydon)及宝活报童的各种人士。1885年到1888年之间,他还为赤贫收容所的收容人员举办一系列晚宴。[4]
他对悉尼的社会政治持有进步观点。他的茶室是悉尼的妇女参政运动者最早聚集的地方,他也为员工制定了新型改良的工作条件,包括带薪病假。[4]
他担当了华侨发言人的责任,经常为澳大利亚华人的权益奔走,并担任翻译。他是悉尼最早的华商协会之一联义堂(Lin Yik Tong)的创始人之一。[1]他呼吁反对鸦片交易,1883年赴新南威尔士南部的华工营寨调查鸦片情况,此次调查的结果报告揭露了广泛的鸦片毒瘾情况。此后,梅光达又在1884年4月24日向殖民地布政司递交请愿书要求禁止鸦片进口。同年6月他在维多利亚的墨尔本及巴拉瑞特争取禁烟。1887年,他向议会递交第二次请愿书,并编辑了题为《恳求取缔鸦片进口》的册子。[4]
1891年至1892年之间他参与了新南威尔士的“所谓的华人赌博及反道德行为与指控警察部队成员贪污”皇家调查委员会。[1]
早年生涯
编辑梅光达1850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南部的端芬镇山底村。[5][6][7]他的父亲梅扩远是稍有成就的装饰器具商人。[3][4]1859年他随同叔父移民澳大利亚,其叔父当时负责装运一船苦力到新南威尔士乡村地区的阿拉鲁恩及布雷德伍德金矿区。到达布雷德伍德之后,梅光达寄居在苏格兰人托马斯·福塞斯位于贝尔溪(Bell's Creek)的店铺里。
接下去的几年里,他被家境富裕的罗伯特·珀希·辛普森收留。辛普森的妻子艾利斯·辛普森(原姓汪特)喜欢梅光达在福塞斯家学到的苏格兰口音。[3]在辛普森,梅光达学会了有教养的英国绅士的举止,[6]并皈依基督教。[4]
21时,梅光达已靠投资金矿权积累了一小笔钱,在贝尔溪建造了农舍,并在当地的体育、文化和宗教活动中崭露头角。1871年7月11日他成为英国子民,1885年加入共济会,1877年被任命为贝尔溪公立学校的校董。[4]
1881年他受家人请求回到台山,并筹办从中国贩卖茶叶到悉尼的贸易。回到悉尼后,梅光达建立了一系列丝绸店和茶叶店。开始时,茶叶店只是为顾客提供品尝用的茶,但这项服务广受欢迎,因此他把茶叶店改建成了茶室,成为悉尼最早的茶室。[4]
1886年8月30日,梅光达与英格兰裔教师玛格丽特·斯佳丽结婚。[4]她的家人是梅光达的朋友,但对两人结合并不满意,拒绝参加婚礼。[3]1888年,梅光达夫妇携女儿再度赴中国,梅光达在广州拜会了两广总督张之洞,报告澳大利亚排华情况及关于外贸的建议。[8]
茶室
编辑1886年,梅光达在悉尼乔治街777号开办“光达号”餐室。1889年12月,梅光达的“龙山茶楼”在悉尼英王街137号开张。[9]这是他开办的最大的茶室,内置大理石喷泉和养著锦鲤的鱼池。[3]茶楼底楼是茶室和烤肉餐室,楼上是阅览室。龙山很快成为悉尼最重要的社交地点之一。这里现在成为了“玻璃房子”大楼,其中设有“茶叶中心”店铺。
1898年,随着维多利亚女王市场竣工,梅光达看到发展机遇,在市场大楼里开设新的茶室,并增加了衣帽间和吸烟室。梅光达的“Elite Hall”(精英阁)茶楼在1898年由悉尼市长马修·哈理斯正式揭幕。茶室接近市场中央位于底楼,面朝乔治街。铺设华贵地毯的楼梯引向楼上的宴会厅。Elite Hall可容纳近500人,舞台前有精美雕刻的拱形墙。茶楼的另一头则是“Elite Dining Saloon”餐室,当时被称为“装备优雅”。光达的茶楼广受社会上层和要人欢迎,例如1891年的联邦制宪大会代表就在Elite Hall举行晚宴。
梅光达的其他茶室位于摩尔公园动物园及干草市场剧院区(现在的悉尼华埠)。[3]这些茶室是悉尼最早的妇女参政运动集会的地方,也是1885年到1888年之间他为赤贫收容所的收容人员举办宴会的地方。他为他的雇员制订了一系列新式待遇,包括病假、带薪休教及个人理由休假等。
个人生活
编辑梅光达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虽然他本人皈依圣公宗,但他让他的子女各自受洗入不同的教派,以示他对不同教派没有偏见。[4]
光达一家居住在位于悉尼西郊艾士菲的豪宅“盖勒普楼”(Gallop House)。他的四个女儿在附近歌敦(Croydon)的名校长老会女子公学(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就读,是该校最早的亚裔学生。[10]
他作为独特的维多利亚时代人物而闻名,既是华裔澳大利亚人,又有着英格兰绅士的穿着和仪态,同时还能用苏格兰风笛演奏苏格兰歌曲。他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加入共济会的华人。时人称光达在新南威尔士“与总督齐名”并“在州内各界人士中同样受到欢迎”。[11]
去世
编辑1902年8月19日,梅光达在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内办公室里被歹徒用铁棍残忍殴打,并偷走数镑金钱。凶案震惊了全悉尼。歹徒名为弗里德里克·德甘(Duggan),据称是“愚蠢的暴徒”,[3]事后被判12年徒刑。警方认为这是简单的抢劫致伤案,因此刑罚并不严厉。遇袭后,光达一直没有完全恢复,并在11个月后(1903年7月26日)在他艾什菲的家中去世,死因是肋膜炎,享年53岁。[4]他的葬礼在1903年7月28日举行,悉尼各界知名人士都来悼念,葬礼也在报刊广泛报道。两百人组成的队伍护送他的灵柩从他在艾什菲的豪宅到火车站,送葬队伍和灵柩由火车运送到六福坟场(Rookwood Cemetery)。[3]在坟场,数千名悉尼民众聚集与梅光达到别。梅光达以清廷四品朝服落葬,上盖共济会围腰。.
许多人认为他死前遇袭并非抢劫意外那么简单。他的华人朋友的书信显示他们之间许多人对光达致死持有怀疑,认为可能是“西人”或嫉妒他的其他华商所策划。[3]
1998年,为纪念梅光达,艾什菲竖立了他的铜像。他身后遗下妻子、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
百年纪念
编辑为了纪念光达逝世百周年,悉尼各界在2004年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2004年7月至8月,维多利亚女王大厦举办了题为“非常人物:悉尼的光达:公民、商人和慈善家”的展览。展览包括关于光达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生平的资料和照片,并印发了一本32页的展览目录。
悉尼的电厂博物馆也在7月举办了历时三天的国际研讨会,题为“光达和他的时代,1850-1903”,并在悉尼科技大学进行了多媒体演出,题为“穿苏格兰格纹的官:光达的故事”。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内的茶室以及英王街的茶叶中心同时推出一款名为“光挞”的水果挞点心,以纪念两家餐厅与梅光达的共同渊源。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Chinese-Australian Historical Images in Australia: Tart, Quong (1850 - 19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 2.1 矶法(2015),专题: 澳大利亚第一位华裔公民梅光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号角》澳大利亚版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The man who brought cafe society to tow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Sydney, NSW), July 18, 2003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Lea-Scarlett, E. J. Mei Quong Tart (1850 - 1903).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Volume 5. Melbourne, Victoria: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234–235. 1974 [201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 ^ Shan Da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ots Village database
- ^ 6.0 6.1 Chinese Australian Historical Society biograph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06-20.
- ^ (中文) 梅光达和他的中国情结(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文)追寻梅光达足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racing Mei Quong Tart's footsteps"), 台山侨网(Taishan Overseas Chinese Office)
- ^ "Loong Shan Tea Hou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vening News (Sydney), 23 December 1889, p.2
- ^ McFarlane, John. Ex-Students. The Golden Hope: 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 Sydney 1888-1988. Croydon, NSW: P.L.C Council, 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 Sydney. 1988: 208–215. ISBN 0-9597340-1-5.
- ^ Daily Telegraph. 10 October 1897.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赵令扬:〈辛亥革命期间海外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看法——梅光达、丘菽园与康梁的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