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特拉龙血树

植物的种类

索科特拉龙血树学名Dracaena cinnabari)是索科特拉岛上特有的一种龙血树属植物。它们的树汁呈红色,故得此名。[2]

索科特拉龙血树
Dracaena cinnabari at Dixsam plateau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目: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科: 天门冬科 Asparagaceae
属: 龙血树属 Dracaena
种:
索科特拉龙血树 D. cinnabari
二名法
Dracaena cinnabari

分类 编辑

索科特拉龙血树是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于1835年在索科特拉岛上发现的。最初它被分类到紫檀属中,但后来苏格兰植物学家Isaac Bayley Balfour将之正式描述及重新命名。[3]龙血树属中60-100个物种中,它们是六种会长成树的物种之一。[4]

特征 编辑

 
栽于夏威夷可可火山口植物园可可火山口植物園(Koko Crater Botanical Garden)的索科特拉龙血树。

索科特拉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中很独特的植物。它们的外观很独特及奇怪,冠茂密像倒转的雨伞。这种树型可以帮助它们渡过干旱季节,尤其是生长在高山上只有少量土壤的地方。树冠可以提供足够的树荫以减低蒸发,也可以保护树荫下的种子,所以它们一般会生长得较密。它们是常绿树,树汁呈深红色。

索科特拉龙血树的年轮区像双子叶植物,树干及树枝很厚及顿实。只有在最幼嫩的树枝才会生叶,叶子每3-4年就会完全换一次。叶子长60厘米及阔3厘米。树枝会在端芽停止生长时才会出现。[4]

索科特拉龙血树一般于2月开花,但也会因应位置而有所改变。花序会在树枝末端长出,花朵是白色或绿色的。

索科特拉龙血树的果实是细小的肉质草莓,有1-3颗种子。果实会由绿色转为黑色,当成熟时会变成橙色,成熟约需5个月。栗翅椋鸟属鸟类会来吃它们的果实,从而帮助散播种子。种子直径约有4-5毫米及重重68微克。[4]果实会渗出深红色的汁液,称为血竭[5]

演化 编辑

索科特拉龙血树相信是演化特提斯洋的植物群。它们是上新世中期劳亚大陆亚热带森林的余种,这类森林已因北非沙漠化而消失。[6]

用途 编辑

 
作为粉状染料及血竭

索科特拉龙血树的树脂,称为血竭,由古代到现今都有重要价值。在地中海盆地,血竭可以作为染料及药物;索科特拉岛的人则会用血竭来染羊毛、胶合瓷器及口红等。由于古时相信这是血液,所以也有用在魔法炼金术。于1883年,Isaac Bayley Balfour确认了三个级别的血竭:最高级别的外观像泪水,其次是小片,而碎片的则为最低级别。[3]索科特拉龙血树相信是中世纪文艺复兴前血竭的原有来源,后来则由其他植物所取代。[7]

索科特拉岛人差不多任何疾病也用血竭来治疗,包括治理伤口、凝血、腹泻痢疾发热口内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索科特拉龙血树的血竭也是18世纪意大利的来源,并可以作为牙膏

美洲胡毒非洲及美洲民间魔法、与及新奥尔良巫毒也都有使用血竭。另外,血竭也会被用作洁净或魔法印章等。

威胁 编辑

虽然索科特拉龙血树的大部分生态环境仍然健在,但却备受人口增长、工业旅游业发展的压力。这些压力包括伐林、过度牧放及城市发展等。虽然它们的分布很广,但却因发展而被分散,很多群落也面临繁殖的问题。它们最大的威胁相信是索科特拉岛逐步的干旱,这已经持续了达数百年之久。估计到2080年,它们的数量将会因此而下降达45%。它们也因采集其血竭而受到威胁。其叶子也会被摘来制作绳子,而一些树更被制成蜂巢

保育 编辑

索科特拉岛被列为全球200的生态区。多种保育计划正在展开来创造及支持当地的可持续的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管理计划。索科特拉龙血树是当地保育的一种重要物种,因为保育此种树可以间接保护其他物种。索科特拉龙血树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的保护。[8]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Miller, A. Dracaena cinnabar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04, 2004: e.T30428A9548491 [24 December 2017]. doi:10.2305/IUCN.UK.2004.RLTS.T30428A9548491.e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2. ^ Becky Chung. World's Most Unique Places To Visit. Forbes. 2009-11-04 [201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3. ^ 3.0 3.1 Gupta, D.; Bleakley, B.; Gupta, R. Dragon's blood: botany, chemistry and therapeutic us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8, 115 (3): 361–80. doi:10.1016/j.jep.2007.10.018. 
  4. ^ 4.0 4.1 4.2 Adolt, R.; Pavlis, J. Ag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Dracaena cinnabari populations on Socotra. Trees - Structure and Function. 2004, 18: 43. doi:10.1007/s00468-003-0279-6. 
  5. ^ Edward HG, de Oliveira LF, Quye A. Raman spectroscopy of coloured resins used in antiquity: dragon’s blood and related substances. Spectrochim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 2001, 57 (14): 2831–42. 
  6. ^ Attorre, F.; Francesconi, F.; Taleb, N.; Scholte, P.; Saed, A.; Alfo, M.; Bruno, F. Will dragonblood survive the next period of climate change? Current and futur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Dracaena cinnabari (Socotra, Yeme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7, 138: 430. doi:10.1016/j.biocon.2007.05.009. 
  7. ^ Edwards, H. G. M.; De Oliveira, L. F. C.; Prendergast, H. D. V. Raman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dragon's blood resins?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racaena (Convallariaceae), Daemonorops (Palmae) and Croton (Euphorbiaceae). The Analyst. 2004, 129: 134. doi:10.1039/b311072a. 
  8. ^ March. CITES. 2010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