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承鲁

中国生物化学家(1923-2006)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江苏省无锡市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1]。。

邹承鲁
性别
出生1923年5月17日
 中华民国青岛市
逝世2006年11月23日(2006岁—11—23)(83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配偶李林李四光之女)
亲属女儿:邹宗平
奖项
经历

生平

编辑
 
1947年8月,邹承鲁在去英国的船上

邹承鲁1923年出生于青岛。1935年,就读于长沙雅礼中学。1941年,邹承鲁高中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5年毕业后,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得到了庚子赔款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1946年,他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师从生物化学家大卫·凯林(David Keilin),从事呼吸链酶研究。在研究生期间,他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2]

1951年,他在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继续酶学研究工作。1958年,他与年轻的同事们参与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负责A、B链的拆分和重组,并于1959年取得成功[3]

1960年代,他提出了蛋白质必需基团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之间的定量关系公式[4],后被称为邹氏公式,相应作图方法被称为邹氏作图法[1]。 邹承鲁最早提出酶的可逆与不可逆抑制动力学之间存在共性,并和王志新等一起创立了时间依赖的酶抑制动力学理论[5]

1970年,邹承鲁调到北京,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 他和何燕生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能够形成荧光衍生物,并将此工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6],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科学家在《自然》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1]。他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说,促进了酶催化机理研究的进展[7][1]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1981年至1982年,他应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6年至1990年间,他曾分期担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邹承鲁还致力于越过政治障碍,促进海峡两岸科学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交流。

邹承鲁晚年居住在在北京万寿寺路李四光纪念馆,2003年被查出患有淋巴癌,2006年11月23日5时22分因淋巴癌手术后白血球过低,引发肺部感染,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8][9][2]

社会兼职

编辑

邹承鲁是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1978年至1993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至1997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曾任国内外一些科学期刊的编委。

学术贡献

编辑

主要贡献

编辑

捍卫学术道德

编辑

邹承鲁本人一生坚决反对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为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他曾经在杂志和报刊上撰文40余篇,2002年更总结了中国科学工作中的七大违规行为: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抹煞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强行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10][11]

邹承鲁对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有过一个说法,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即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戳穿假话,或者无法说出真话,或者可以选择不说话,但至少要做到不说假话,不主动用假话去邀功请赏,去谋财害命。这是科学道德的最低的一条底线。”[12]此外,在研究生培养这一议题上,邹承鲁认为“学生不是老师雇用的廉价劳动力”,建议在论文中和答辩时强调学生在论文中的独立贡献[13],并反对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或是随意在自己的论文中署上知名科学家的名字的行为[14]

“核酸营养”事件

编辑

珍奥核酸公司自从1990年代起,就在全国范围内推销他们的核酸保健品。他们为了让人们相信产品的营养价值,还邀请了很多研究核酸的专业人士为他们做宣传。2000年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的一位高级工程师以生化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的名义在上海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介绍核酸营养的文章。邹承鲁发现后,立刻给这位学者写了信,告诫他不要用自己学会的头衔发表文章,为商家说话[15]。邹承鲁还在媒体上发表意见,大意就是:第一,核酸到处都有,正常饮食中一定不会缺乏核酸,既然不缺乏,就不必要补充;第二,核酸吃得过多是有害的,尤其是对于痛风病人。

不过,众多学者的质疑还是抵不过珍奥核酸铺天盖地的广告。但是,邹承鲁没有想到退缩。直到晚年多病的时候,他还写文章揭露。他经常强调科学工作者应该遵循的道德底线:“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即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戳穿假话,或者无法说出真话,或者可以选择不说话,但至少要做到不说假话,不主动用假话去邀功请赏,去谋财害命。”[16]

其他观点

编辑

建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编辑

邹承鲁从1950年代起就开始思考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并由于相关发言差点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后,他继续就该议题发布意见[17]。2004年,他与海外学者饶毅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顾问鲁白在英国期刊《自然》杂志上联名发表了《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一文,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系统性方案。文中建议将科技部缩编为“总理科技办公室”,将科学经费分配的职责划归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技术经费分配的职责划归到专门部委。[18][19]

高等教育

编辑

邹承鲁2006年曾建议重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真正重塑大学精神[20]

家庭

编辑
 
李四光和妻子许淑彬在剑桥参加女儿李林与邹承鲁的婚礼

岳父李四光,岳母许淑彬。妻子李林为物理学家,两人于1948年英国留学时结为夫妇。婚后育有一女,名邹宗平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The Beacon of Scientific Spirit——Commemo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Chen-Lu Ts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23-05-01, 68 (13). ISSN 0023-074X. doi:10.1360/TB-2023-0240 (英语). 
  2. ^ 2.0 2.1 赵凌. 中国生化界泰斗邹承鲁:一个说真话的人走了. 南方周末. 2006-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3) (中文). 
  3. ^ Tsou, C. L.; Du, Y. C.; Xu, G. J. The reduction of insulin and its benzyl derivatives by sodium in liquid ammonia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activity from the reduced products. Scientia Sinica. 1961-07, 10 [2023-09-12]. ISSN 0250-7870. PMID 13778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6). 
  4. ^ Tsou, C. L. Relation between modific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protein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I.A graphic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and type of essential groups. Scientia Sinica. 1962-11, 11 [2023-09-12]. ISSN 0250-7870. PMID 13994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6). 
  5. ^ Tsou, C. L. Kinetics of Substrate Reaction During Irreversible Modification of Enzyme Activity. Meister, Alton (编). Advances in Enzymology - and Related Areas of Molecular Biology 61 1. Wiley. 1988-01: 381–436 [2023-09-12]. ISBN 978-0-471-81830-4. doi:10.1002/9780470123072.ch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6) (英语). 
  6. ^ Yen-Sen Ho; Chen-Lu Tsou. Formation of a new fluorophore on irradiation of carboxymethylated D-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Nature. 1979, (277): 245–246. doi:10.1038/277245a0. 
  7. ^ Tsou, C. L. Conformational flexibility of enzyme active sites. Science (New York, N.Y.). 1993-10-15, 262 (5132) [2023-09-12]. ISSN 0036-8075. PMID 8211158. doi:10.1126/science.82111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6). 
  8. ^ 沉痛悼念邹承鲁先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06-11-24 [202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9. ^ 女儿邹宗平:父亲一直都敢于接受挑战. 光明日报. 2006-11-24 [2021-01-15]. 
  10. ^ 中科院院士归纳科学工作中现存的七大违规行为. 中国新闻网. 2002-04-28 [202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07). 
  11. ^ 邹, 承鲁. 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 民主与科学. 2006, (05): 11–12 [2021-11-29]. ISSN 1003-0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12. ^ 果壳网: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都颁给过谁? 2015-02-05. [2015-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8). 
  13. ^ 邹承鲁:研究生培养问题. 北方网. 2006-12-01 [202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14. ^ 邹承鲁:学术道德的捍卫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11-24 [202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15. ^ 李虎军; 朱鹏程. 邹承鲁:“核酸风波”不是学术之争. 南方周末. 2001-08-24 [2018-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16. ^ 邹承鲁:痛击科学腐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CTV《面对面
  17. ^ 熊卫民. 一篇迟发了十年的文章:邹承鲁谈科技体制改革. 知识分子. [202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 
  18. ^ 饶毅、鲁白、邹承鲁. 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中长期规划将留下优秀遗产、还是错失良机 (PDF). 中国之声——Nature杂志增刊. 2004年11月18日, 432: A12–A17 [2014年2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年1月6日) (中文(简体)). 
  19. ^ 闻过则杀:回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讨论的一段往事. 知识分子. 2016-04-29 [202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20. ^ 邹承鲁院士:建议重建西南联大. 生物通. [202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来源

编辑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