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帽,又称高顶纱帽高筒纱帽,是汉服和服首服的一类,特征是高顶形如屋脊,因而得名。最早出现于东晋,流行于南朝至宋代,有白、乌两种[1]。其内型用铁丝编织而成,成为硬壳,内衬纱,外涂缯纱(缯是一种丝织品)。除了高顶之外,还有多种变化,最基本为无檐式,也有帽檐如卷荷状、或连有下裙、长耳者。

中国

编辑

白纱帽为天子、皇家亲贵使用,多用于宴会和私人场合。[2][3] 高屋乌纱帽为官员和士庶通用,是乌纱帽的一种,但与后世常称为“乌纱帽”的官帽非同一形制的帽子。[4][3]皇太子在上省时帽以乌纱,但在永福省时例外,服以白纱帽。东昏侯又下令左右作逐鹿帽,帽形较一般高屋帽窄狭。乌帽在隋代时,被当作是官服的一种。[5][6]唐代,不论贵贱,天子百官、庶民百姓均可以戴服它。[7]

宋代时,高屋帽仍然存在,宋人诗词也有提及高屋帽,如苏轼 《椰子冠》诗:“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 东坡何事不违时。”此诗一出,当时人更纷纷仿效苏轼戴上短檐高屋帽,称为“子瞻样”[8]

日本

编辑

日本在奈良时代从中国唐朝传入高顶乌纱帽,演变成乌帽子

参见

编辑
  • 帽衫:因服用者头戴乌帽、身穿皂罗衫的装束而得名。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高屋帽.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2. ^ 《新唐书·车服志》:天子的"白纱帽者,视朝、听讼、 宴见宾客之也。"
  3. ^ 3.0 3.1 明于慎行《榖山筆塵》:「六朝士庶烏帽,惟人主宴居着白紗帽。南宋廢帝既弒,諸王就秘書省見湘東王,於時事起倉猝,王失履,跣至西堂,猶着烏帽。建安王休仁呼主衣,以白帽帶之,即黄袍加身之意也。王敬則弒蒼梧王,手取白紗帽加道成首。當時白紗名高頂帽,皇太子在上前則烏紗,在東宫則白紗,蓋惟天子得冠之耳。隋文帝即位,改服紗帽黄袍。解曰:紗帽,烏紗帽也,江南人主多服白紗帽,文帝乃用烏耳。古人庶人服黄,至是人主及百官服之,至唐時惟人主黄袍,百官亦不敢服矣。」.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4. ^ 《隋书‧礼仪志》七:“案宋齐之间,天子宴私,着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今复制白纱高屋帽。”
  5. ^ 《大唐新语》: “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
  6. ^ 《新唐书·车服志》:"初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纹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辙,与贵臣通服。"
  7. ^ 《中华古今注》:“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以 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8. ^ 李廌 《师友谈记》:士大夫近年仿 东坡 桶高檐短帽,名曰子瞻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