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海地暴动
2008年海地暴动是指在2008年4月间,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海地所发生的暴动事件,为全球粮食价格危机所引发的暴动事件,非正式计算,截至2008年4月27日止已造成最少7人死亡,超过200人受伤。
背景
编辑2004年以来,由于石油供不应求,与市场操作,致使石油现货价格节节上升,产生新的能源危机,至2008年1月2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令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也随之攀高。
2007年开始,因为新兴工业国家以及生质能源产业的大量需求,致使金属与谷物两大类的原物料,产生供不应求的失衡状况,不只是价格不断升高,演变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而且更进一步发展成为粮食价格危机,全球多国如海地、菲律宾、喀麦隆、埃及、印尼、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和塞内加尔都有不同程度的民众抗议事件发生。
发生经过
编辑2008年4月初,海地粮食价格大涨,每包重120磅(约54公斤)的稻米,价格从35美元跳升至70美元,汽油价格也在两个月内连涨三次。
4月3日,南部第三大城市莱凯民众上街示威抗议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当天演变为暴动。许多示威者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发生冲突,攻击维和部队驻点,焚烧商店并向联合国工作人员投掷石块。维和部队防御性还击,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莱凯的商店与粮仓,泰半被劫掠一空。暴动在各大小城镇蔓延开来,尤其是南部地区更为严重,5日蔓延至另一大城巩奈与首都太子港。
4月7日,首都太子港有数千名民众上街示威,太子港的商店和学校都被迫关门,有大学教授与大学生参与示威,公车司机也加入罢工。一些抗议者打砸商店、抢劫财物,还有人焚烧车辆,采访记者也遭投掷石块,并有摄影记者被推倒在地。一名示威者在一间旅馆门前被警卫开枪打死。
4月8日上午,大批民众冲击总统府,要求总统蒲雷华(英语:René Garcia Préval)下台负责。近午时分,联合国蓝盔“海地稳定特派团”(MINUSTAH)应总统府请求,派出10余辆巴西部队的装甲车进驻总统府周边,并以催泪瓦斯驱散示威群众。而企图趁乱占领太子港国际机场的暴民也在维和部队增援后被驱离,但位于太子港南郊的家乐福量贩店则成为民众趁火打劫的目标。
4月9日浦雷华总统于暴动发生后首度公开表示,他将与粮食进口商会谈,试着降低基本食品价格,他也呼吁海地民众爱用本国产品,并表示已下令海地警察和联合国部队终止劫掠行为。
4月12日暴动持续,并有一名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在巡逻时遭暴民射杀。总统动用国际援助资金补贴粮价,以及要求食品进口商吸收部分金额,令50磅(23公斤)包装的米由每包51 美元降至43美元,降幅15.7%,但拒绝调低粮食税率。当天国会召开紧急会议,17位参议员有16位投票要求罢黜总理“雅克-爱德华·亚历克西”(英语:Jacques-Edouard Alexis)。
暴动从总理被罢黜,与总统要求食品降价后平息。
后续发展
编辑4月27日,浦雷华总统提名任职“美洲开发银行”的高级主管“皮耶”(英语:Ericq Pierre)出任新总理。
5月7日,海地参议院以17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皮耶提名,送国会决议。
5月12日,国会以35票赞成,51票反对,9票弃权,否决皮耶提名。
参照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油粮暴涨 海地饥民攻击总统府,综合海地8、9日外电报导,罗彦杰编译,自由时报
- 粮价涨成“吃饭危机”海地暴动5天5人亡[永久失效链接],吴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