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Bunga Terung

布卡特如(马来语:Bunga Terung),又译为“刺青花”,即“茄子的花”。 为伊班族部落里只有男性可以使用的刺青图样,部落男姓在通过成年礼后,会将其对称刺于两边肩膀,具有成年新生以及保护等等象征意义。[1]

象征意义

编辑

图案本身

编辑

布卡特如一般常见的为六或是八瓣的花朵花瓣内为螺旋状的纹路,颜色黑色

  • 外围的花瓣是象征茄子的花开放的样子;
  • 中间的螺旋纹路名为“塔李尼亚蛙”(马来语:Tali Nyawa),又译“生命之索”,象征蝌蚪在出生后七十天后,初长出一双后腿,即将蜕变青蛙前,半透明的腹部会显现出其腹腔内部的构造,简化为螺旋造型后,延伸为象征未成年男童正式成长为成年男子的过程。
  • 必定成对刺于双肩象征完整的保护,伊班族相信,若只于单边肩膀刺上布卡特如只会在单边的身体产生保护作用。[1]

刺青行为

编辑

在部落中,通过成年礼仪式成为成年人的男性青年,在展开生命的第一场旅程前,部落专门替人做刺青的刺青师会在男子的双肩刺上对称的布卡特如。

  • 象征男子的成年,以及即将开始其生命中的初次独自远行,称为“贝佳莱”(马来语:Bejalai);
  • 刺于肩上同时意味着男子将变得有担当,已经有能力背起沉重的行囊。[2]

刺青方式

编辑

由部落的刺青师将混和后,制成黑色的染料,并沾上尖锐的骨头碎片作为的,利用子和作为辅助刺进皮肤中。

现况

编辑

现今伊班人的刺青场所大多都转向现代都市,变成一种日渐茁壮的产业。 在刺青图案的选择上,现在刺上布卡特如的伊班人也渐渐不再追求象征成年的贝佳莱旅程,这类型的刺青已经变成一种个人意义的展现,甚至出现许多刺青位置以及意义上的误用,也有许多非伊班族或非婆罗洲民族的人使用此图案只是为了个人喜好。[2]

参考资料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