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谬补缺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706)是对陆法言切韵》的增订本韵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由唐朝王仁昫所撰,后世简称《王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韵》,自宋至清藏于内府。除了敦煌遗书外,今人获见的传世唐写本甚为稀少,此故宫藏唐写本《王韵》乃是完帙。据《王韵》自序,王仁昫作书之缘由,是因为时任江东道巡察黜陟大使侍御史平嗣先读了他“退食馀闲”所撰的《字样》等书后,非常欣赏,建议他作《刊谬补缺切韵》,以补陆法言书“苦字少、阙字义”之不足。

敦煌发现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残卷,编号Pelliot chinois 2011,被简称为《王一》,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在汉语韵书史上《王韵》上承《切韵》,下启《广韵》。《王韵》刊正《切韵》的错谬之处,据唐兰先生统计共有十二处。关于补缺,《王韵》除了在《切韵》的基础上增加两韵,还添补了一些小韵。据蔡梦麒等统计,《切韵》大约有小韵三千四百个,《王韵》当有小韵3644个。有的小韵还增加了同音字,也写在每个小韵原收单字的后面。《王韵》共录韵字17059个,比《切韵》约增加了六千多个。《切韵》以注音为主要目的,训释则简略,《王韵》在正字形、加训释方面下了很多工夫。

版本 编辑

《王韵》在《唐五代韵书集存》里单列为一类,现存三种写本。分别被称作《王一》、《王二》及《王三》,总体而言,王一与王三基本相同,王二则有较大差别,常被认为是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与长孙讷言《笺注本切韵》的混合。(周祖谟, 1983; 仝小琳, 2008)

王一 编辑

有序列表项两种残卷零叶出自敦煌,藏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 Pelliot chinois 2129的残叶仅存王仁昫序;编号 Pelliot chinois 2011的残卷两面抄写,存42面,学界称作敦煌本《王韵》,又简称《王一》。

王二 编辑

王二也称项跋本,因有项元汴作跋而得名,也称裴务齐正字本(S. 2055)。

王三 编辑

第三种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此本为流传至今惟一完整无缺的唐写本韵书。因有宋濂跋语,故称宋跋本《王韵》,又简称《王三》、《全王》、《故宫本》或《宋跋本》(因有宋濂作跋文得名)。凡24叶,以两纸合为一叶。除首叶外,均两面书写。共47面,每面有朱丝栏。前8叶每面35行,自第九叶《耕》韵起每面36行。近脊处多有粘损,推测原书当为册子装,至宋始改为龙鳞装。每叶相去约一厘米,错叠鳞比,装为一卷。卷首有王仁昫自序和陆法言序,序文首行题“《刊谬补缺切韵序》”,下注云“刊谬者,谓正讹谬;补缺者,谓加字及训”。其下又记全书总字数,共为60376字,下双行小注“旧33922言,新26453言”,按,新旧字数相加差一字。次行题“朝议郎行衢州信安县尉王仁昫字德温新撰定”。全书“显”字缺末笔,其他唐帝名号皆不严格避讳。韵目数字和每纽字数用朱笔写,其馀墨书。全书分为195韵,韵次同于《切韵》,但增多了与平声《严》韵相承的上去两韵。反切大都依据《切韵》,而重点在于增字加训。每纽第一字下先出反切,次出训解,最后注一纽收字总数;异体或又音一般列在训解之后。先出反切便于按音检字,对读者来说更为便捷。宋跋本《王韵》总体框架保持了《切韵》原貌,首尾俱完,非其他断简零篇可比。

引用 编辑

  • 龙宇纯, 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校箋,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1968 
  • 仝小琳, 论韵书残卷 P 3798 和相关韵书, 语言研究, 2008, 28 (2): 38-41 
  • 周祖谟, 唐五代韻書集存, 中华书局, 198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