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泼猴(英语:Arctic Monkeys)是组来自英国雪菲尔另类摇滚乐团。乐团成立于2002年,团员有主唱兼吉他手 Alex Turner、吉他手 Jamie Cook、贝斯手 Nick O'Malley 与鼓手 Matt Helders。

北极泼猴
Arctic Monkeys
北极泼猴, 2012
组合
音乐类型后庞克复兴
独立摇滚
另类摇滚
车库摇滚
迷幻摇滚
艺术摇滚
巴洛克流行
出道地点 英国英格兰雪菲尔
活跃年代2002–
唱片公司Domino Records、EMI巴西)、华纳(美国)
网站www.arcticmonkeys.com
相关团体末代皮影
Mongrel
Reverend and the Makers
The Dodgems
The Rascals
现任成员
Alex Turner
Jamie Cook
Matt Helders
Nick O'Malley
已离开成员
Andy Nicholson
Glyn Jones

北极泼猴以第二张单曲《I Bet You Look Good on the Dancefloor》登上英国单曲榜冠军,成功赢得众人注目。[1] 首张专辑《就是屌》在2006年1月发行,刷新英国音乐史上销售量最高的首张专辑纪录,专辑目前依然是英国销售量最高的乐团首张专辑,超越绿洲合唱团的《绝对可能》所保持的纪录。《就是屌》赢得了2006年水星音乐奖[2] 与2007年全英音乐奖“最佳英国专辑”,另也获得葛莱美奖“最佳另类音乐专辑”提名,但最后败给奈尔斯·巴克利(Gnarls Barkley)的《何方神圣》(St. Elsewhere)专辑。北极泼猴第二张专辑《夜来夜屌》在2007年4月23日发行,首周销售量突破225,000张,并获2007年水星音乐奖提名。[3] 他们也拿下了2008年全英音乐奖的“最佳英国专辑”与“最佳英国团体”两项大奖。

北极泼猴可以说是最早透过网路(歌迷网站而非乐团网站)吸引公众注意的艺人之一,评论家也暗示这可能会改变新乐团的宣传与行销方式。[4] 乐团目前是独立唱片公司多米诺唱片(Domino Records)旗下艺人。2014年8月24日乐团于AM tour的最终场时宣布他们将休息一段时间。[5]

批评与争议 编辑

北极泼猴受到了许多媒体的评论,这些评论不仅包围著乐团,也促成了乐团的成功。[6] 批评者认为他们是一系列被过度宣传的“《NME》乐团”之一。北极泼猴在首张专辑发行三个月后推出EP《Who the Fuck Are Arctic Monkeys》,但遭到部分人批评,认为他们“想赚钱”、“利用本身的成功”。[7] 乐团反驳说,他们定期推出新音乐,是避免“花三年时间宣传一张专辑”的“无趣”。[8]

《就是屌》的唱片封面是他们的好友 Chris McClure 正在抽雪茄的相片,被苏格兰的国家卫生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长官批评为“强化抽烟是OK的想法”。[9] CD上的图是一个充满雪茄的烟灰缸。乐团的经纪人否认这项指控,并认为相反:“你可以在图中看见,抽烟不是给他一个好的世界”。[9]

乐团在2008年全英音乐奖的混乱表现遭到批评。当他们接下英国最佳专辑时,他们开了一个关于 BRIT School 的玩笑。[10] 就读该所学校的学生将有机会成为这里的观众。全英音乐奖非常支持该校,北极泼猴来自雪菲尔,并没有前往就读。但他们当晚嘲笑先前在得奖感言中感谢皇室与 BRIT School、并且是该校校友的得奖者爱黛儿凯特·娜许(Kate Nash)。这段谈话遭到英国独立电视台删减。[11]

流行尖端键盘手 Alan Wilder 在《Side-Line》杂志谈论目前的音乐产业情况。他用北极泼猴作为例子,批评现代录音科技对于动态范围压缩的使用,称《I Bet You Look Good on the Dancefloor》这首歌是“最糟糕、肤浅噪音的轰炸”。[12]

音乐型态 编辑

音乐影响 编辑

北极泼猴受到了披头四冲击合唱团史密斯乐团石玫瑰等经典英国乐团的影响,并且塑造出乐团的基础,但他们对于走出自己音乐的渴望、主唱 Alex Turner 兼容并蓄的音乐品味、与对60年代音乐的喜爱,给予乐团各种不同的影响。

《就是屌》被称为是典型英式独立唱片,如同其他同类型乐团,受到鼓击合唱团首张专辑《就是它吗》 以及时间虽短但十分有影响力的放荡乐团的影响。主唱 Alex Turner 的歌词风格也融合了莫里西贾维斯·卡克艾维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等人的特色。

接下来的《夜来夜屌》专辑,乐团试图打造出更为黑暗、更为难忘的音乐,使用了吉他效果器、风琴,而新贝斯手 Nick O'Malley 所带来的影响可在《Do Me A Favour》和《505》等歌曲中发现。《If You Were There, Beware》与《Brianstorm》两首歌曲则可听见石器时代女王(Queens of the Stone Age)的影响。Matt Helders 表示所有团员从组团起就都是石器时代女王的歌迷,还在青少年时期学会演奏他们的《心灵之歌》(Songs for the Deaf)专辑。北极泼猴也试著在《夜来夜屌》的B面单曲中放入更“重”的音乐。

2008年8月,乐团宣布将在石器时代女王灵魂人物 Josh Homme 监制下进行第三张专辑录音工作。乐团承认可能受到 Homme 的影响,会听奶油合唱团吉米·罕醉克斯的唱片消磨时间。在早期《骗肖ㄟ》的访谈中,记者提到了一些与门户合唱团、石器时代女王与尼克·凯夫(Nick Cave)的相似之处。乐团在2009年1月的澳洲巡回中曾演唱尼克·凯夫的歌曲《Red Right Hand》献给澳洲听众。

歌词 编辑

北极泼猴单曲中的歌词常常提到有关评论 Chav独立音乐等文化的社会现实主义,代表歌曲有《A Certain Romance》;以及对于劳动阶级生活的观察,代表歌曲有《When the Sun Goes Down》,被称为是首“诙谐、辛辣、关于雪菲尔 Neepsend 地区卖淫的歌曲”。[13] 根据歌词风格,北极泼猴常被人与街头小子(The Streets)的饶舌歌手 Mike Skinner[14]、擅长结合具观察力的歌词与诙谐的早期艺人莫里西贾维斯·卡克[13]等人相比。

Turner 的唱腔有著浓厚的约克夏口音,像是“something”缩短为(summat)(IPA: /sumʌt/)、用“dun't”(IPA: /dʌnt/)取代“don't”、“were”取代“was”、“ent”取代“isn't”、用“owt”和“nowt”取代“anything”和“nothing”、“reight”取代“right”(意思为“非常”)、还有约克夏口语用法如“mardy”代表“grumpy、difficult、unpredictable、spoiled”、“got the face on”代表“in a bad mood”。[15] 他们的歌曲也常提及流行文化:《就是屌》提到了罗密欧与茱丽叶警察合唱团的歌曲《Roxanne》、电视影集《Some Mothers Do 'Ave 'Em》中的角色 Frank Spencer[15],让一名记者认为乐团对于80年代流行文化有著“复古未来主义式的迷恋”。[16]

北极泼猴曾两度在歌词中参照杜兰杜兰。第一次是《就是屌》中的歌曲《I Bet You Look Good On The Dancefloor》(“Your name isn't Rio, but I don't care for sand”参照自歌曲《Rio》),第二次是歌曲《Teddy Picker》(“Save it for the morning after”是来自歌曲《Save A Prayer》)。

现场表演 编辑

 
北极泼猴在“NME Tours”的演出。

北极泼猴以演唱会中的独自演唱性质与歌迷参与而闻名。[17] 不过,他们的表演有时也遭到评论家的批评。例如,《NME》将雷丁音乐季(Reading Festival)中,使用多种烟火、灯光效果的缪斯乐团,以及紧接之后表演的北极泼猴相比,认为“相对于缪斯在全部的闪光、烟雾、烟火等安排下,北极泼猴只简单的在舞台上散步,连礼貌性的展示背景布幕都没有”,更认为他们太过“自觉”,无法成为“他们有能力成为的摇滚巨星”。[17]

北极泼猴成为2007年6月22日格拉斯顿伯里当代表演艺术节的头号乐团,精彩片段由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台转播。在表演当中,他们与迪利·瑞斯可(Dizzee Rascal)一同表演,并翻唱雪莉·贝西(Shirley Bassey)的歌曲《Diamonds Are Forever》。[18] 他们也参与了2007年9月的 Austin City Limits Music Festival。2007年6月19日与20日,乐团在卡地夫国际竞技场(Cardiff International Arena)举办两场演唱会,由当地的好友 Reverend and the Makers 乐团担任暖场乐团。2007年12月8日与9日,他们在伦敦亚历山大皇宫(Alexandra Palace)举行两场演唱会。

北极泼猴在2009年成为雷丁音乐季、里兹音乐季(Leeds Festival)的头号乐团,他们还通知歌迷,在新单曲《Crying Lightning》中将有两份单曲有免费门票。[19] 他们也是塞尔维亚“Exit festival”第一晚的头号乐团。他们还将与怪兽男孩(Beastie Boys)、酷玩乐团一同参加 Osheaga Festival

政治 编辑

由于北极泼猴在英国的高人气,因此常被引用进政治人物或记者的演讲或文章中。2006年5月,当时的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在与《新女性》杂志(New Woman)的专访中表示,他每天都听北极泼猴的音乐:“(他们)真的能在早晨将你叫起”[20],虽然之后的专访他都无法讲出任何一首歌名。[21] 这后来被记述为错误引用。布朗在随后的访谈中澄清,他并不是真的喜欢他们。他说她是单纯的表示他们能在早上把你叫起。[22] 接著他在2006年工党大会讨论有关全球暖化时开玩笑的表示他“对北极圈的未来比对北极泼猴的未来更有兴趣”。[23] 之后自由民主党领袖曼席斯·坎贝尔(Menzies Campbell)也在2006年自由民主党党大会中提及北极泼猴,误称他们唱片销售量超越了披头四[24],引起许多媒体的嘲笑。[23]

鼓手 Helders 与贝斯手 O'Malley 在2007年表达了对于活乐地球演唱会的怀疑。他们表示,以他们的年纪似乎是要让人“领情”,而且人们在气候变迁议题上应该重视专家,而不是音乐人。他们也表示大量浪费能源的活乐地球演唱会是种伪善。

音乐作品 编辑

录音室专辑 编辑

  • 2006年:《就是屌》(Whatever People Say I Am, That's What I'm Not)
  • 2007年:《无尽梦魇》(Favourite Worst Nightmare)
  • 2009年:《骗肖ㄟ》(Humbug)
  • 2011年:《好戏在后头》(Suck It And See)
  • 2013年:《晨操》(AM)
  • 2018年:《静海基地娱乐》(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
  • 2022年:The Car

获奖纪录 编辑

自2006年首张专辑《就是屌》以来,北极泼猴已获得38次提名并赢得24座奖项。重要的奖项有2006年水星音乐奖、2007年 Ivor Novello 音乐奖、以及2008年全英音乐奖“最佳英国专辑”与“最佳英国团体”。他们还获得11项新音乐快递音乐奖与3座Q杂志音乐奖,并获第49届葛莱美奖两项提名。

注释 编辑

  1. ^ Arctic Monkeys make chart history. BBC News Online. 29 January 2006 [5 June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4). 
  2. ^ Arctic Monkeys win Mercury Prize. BBC News. 6 September 2006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8). 
  3. ^ Arctic Monkeys break America. Muse. 3 May 2007 [10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7日). 
  4. ^ Barton, Laura. The question: Have the Arctic Monkeys changed the music business?. 《卫报》. 2005-10-25 [2006-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6). 
  5.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rctic Monkeys to take a break
  6. ^ Hanley, Lynsey. Monkeymania. New Statesman. 30 January 2006 [5 June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1). 
  7. ^ Arctic Monkeys defend EP release. NME. 18 April 2006 [5 June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3). 
  8. ^ Young Brains. San Diego CityBeat. 31 May 2006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9). 
  9. ^ 9.0 9.1 Arctic Monkeys defend album cover. BBC News Online. 3 February 2006 [5 June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6). 
  10. ^ Viewers' fury as Sharon Osbourne unleashes four-letter tirade at 'drunk' Vic Reeves. thisislondon. 23 February 2008 [24 Febr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2月28日). 
  11. ^ Brits exposed to an Arctic blast. FT Online. 23 February 2008 [24 Febr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1). 
  12. ^ Music for the Masses - I Think Not. Side-Line. 29 February 2008 [25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13. ^ 13.0 13.1 Petridis, Alexis. Whatever People Say I Am, That's What I'm Not Review. The Guardian. 2006-01-13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3). 
  14. ^ Gibson, Owen. A Mercury for the Monkeys. The Guardian. 6 September 2006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15. ^ 15.0 15.1 A Scummy Man and Mardy Bums: The ultimate Arctic Monkeys album guide. NME.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8). 
  16. ^ Morley, Paul. We love the 1980s. The Guardian. 27 January 2006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17. ^ 17.0 17.1 Arctic Monkeys review: Reading Festival. NME. 2 September 2006. 
  18. ^ View topic - Glastonbury 2007 ~ Arctic Monkeys Forum Fan Site - Arctic-Monkeys.com. [200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19. ^ Arctic Monkeys hide tickets in single. idiomag. 2009-08-16 [2009-08-21]. 
  20. ^ George Clooney as Gordon Brown?. BBC News. 2006-05-24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30). 
  21. ^ Brown's Arctic Monkey admission. BBC News. 2006-09-24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3). 
  22. ^ Gordon Brown answers your questions. 《贝尔法斯特电讯报》. 2007-06-27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4). 
  23. ^ 23.0 23.1 Monkey business. BBC News. 2006-09-26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8). 
  24. ^ Ming's Arctic Monkeys test. BBC News. 2006-09-18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