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水怪
历史
编辑长白山天池有怪兽,在《奉天通志》、《抚松县志》和《长白山江冈志略》中早有记载。天池钓叟1908年写的《长白山江冈志略》中,对天池怪兽描写得相当详细。天池钓叟是刘建封的雅号。刘是清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锡良等属下的奉天候补知县。光绪34年,任奉吉勘界委员,亲历长白山认真踏查,勒铭天池,修天女庙,著述《长白山江冈志略》。宣统元年(1909年)任安图县知县。
- 《长白山江冈志略》中记载:
天池在长白山巅为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二十余里,故名天池……池形如莲叶初出水状,三面壅注不流,惟北偏东一隅,水溢流如线,为乘槎河,实松花江之正源。……
土人云,池水平日不见涨落,每至七日一潮,意其与海水相呼吸,故又名海眼。
又云,池水清浅处,可以行人。数年前,有猎夫自碧螺山下,渡至补天石旁,其中有热如汤泉,冷如冰海之处。五步外即深不可测。以足试之,滑腻异常,故又名温凉泊。
又云,十数年前,有猎者四人至钓鳌台,见芝盘峰下,自池中有物出水,金黄色,首大如盎,方顶有角,长颈多须,低头摇动如吸水状。众惧登坡,至半,忽闻轰隆一声,回顾不见,均以为龙,故又名龙潭。
此外,在《长白山江冈志略》中,还有一段部分学者所谓“宇宙来客”的故事[2]。这段记载也收录到了长白县设治委员张风台编纂的《长白汇征录》中。现录部分文字记录如下:
行路人徐永顺云,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其弟复顺随至让、俞福等六人,到长白山狩鹿,追至天池“适来一物,大如水牛,吼声震耳,状欲扑人,众皆惧,相对失色,束手无策。俞急取枪击放,机停火灭。物目耽耽,势将噬俞。复顺腰携六轮小枪,暗取放之。中物腹,咆哮长鸣,伏于池中。半钟馀,雹落如雨,大者寸许,六人各避石下,俞与复顺头颅血出,用湿衣裹之,池内重雾如前,毫无所见。
除了《长白山江冈志略》之外,《奉天通志》亦转抄了“有猎者四人,至天池钓鳌台,见芝盘峰下,白池中有物出水,金黄色,首大如盎,方顶有角,长顶多须,低头摇动如吸水状。众惧,登坡至半,忽闻轰隆一声,四顾不见,均以为龙,故又名龙潭。”这段记载。
- 《安图县志》记载:
在县城正面二道白河口子,距城五十里松花江之源流边,水势汹涌,波涛怪恶。据土人王国玉云,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夏四月散步江边,忽见江中有一巨物,大如水牛而生独角,遂以枪击之,倏即不见。
现代目击
编辑据统计,天池水怪自1962年至1980年有几十人分五次目睹过,对“水怪”的描述归纳起来为:头比牛头还大,嘴突,颈长(1米左右,颈的基部有白色带环),体硕(3米以上)。
相关研究
编辑天池的地理特征
编辑水怪的食物来源
编辑史料记载天池水“冬无冰,夏无萍”,夏无萍是真,冬无冰却不尽然,冬季冰层一般厚1.2米,且结冰期长达六七个月。不过,天池内还有温泉多处,形成几条温泉带,长150米,宽30-40米,水温常保持在42摄氏度,隆冬时节热气腾腾,冰消雪融,故有人又将天池叫温凉泊。由于这样的生存条件,天池少有鱼类栖息。
解释
编辑目前,关于水怪的假说各式各样,包括:大雁说、水獭说、蛾子或幻觉说、小船说、宇宙来客说等等。此外,还有朝鲜专家称所谓水怪是朝鲜放养的鳟鱼。据旅日朝鲜人总联合会机关报《朝鲜新报》网络版2007年11月14日报道,时年77岁的金理泰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说,1960年7月30日,他曾直接参与在天池放养鳟鱼的工作。当时放养了9条鳟鱼和16条鲫鱼。其后,朝鲜科研人员曾多次放养鳟鱼、鲫鱼和柳条鱼等。金理泰说,一般说来,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湖泊是不存在鱼类的。但是,朝鲜科研人员首次在天池进行了“鱼类移植”的研究工作,并且证明在天池是可以“移植鱼类”的。这名专家说,被“人工移植”的鱼类在孤立的生态环境下依靠狂风吹来的昆虫和其他生物生活,逐步适应并发生变异,形成新的品种。因此,当年放养的鳟鱼现在应该称为“天池鳟鱼”。金理泰说,2000年朝鲜科研人员曾试验性地测定了经过几代繁殖的“天池鳟鱼”,结果是“天池鳟鱼”体长85厘米,重量为7.7公斤。他说,对于天池深处的鳟鱼,朝鲜科研人员还没有进行过测定,估计存在着更大的“天池鳟鱼”。因此,中国摄影师拍摄到的天池“怪兽”,很可能就是“天池鳟鱼”。[3]
参考文献
编辑- ^ 长白山天池“水怪”再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太日报,2013年7月31日
- ^ 吴广孝、马淑媛、张丽艳. 《环球水怪之谜》.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2月. ISBN 9787538713473.
- ^ 朝鲜专家称天池怪兽可能为40年前所放鳟鱼. 新华网. 2007-11-15 [201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