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志,又名叙录、书录、解题、提要,或有称书目(如四库全书总目)、藏书志、读书志、题跋记(或志)、访书记(志)等名。其乃传统对一书作全面叙述体例。

发展 编辑

书志初始于西汉刘向父子校中秘书,编纂叙录上之。清代内廷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天禄琳琅书目二目,始确立其体制。清中叶以降,私人藏书家所编藏书志多以二书,尤以天禄目,为蓝本进行编纂。


至清末缪荃孙始订有模式,使欲编纂者可按式填入。这个模式如次:

○○,○卷,○○藏书家(撰人上有籍贯或官衔需照原书卷首钞写),○○刊本(何时刊本需略具鉴别力)。

每半叶○行、行○字,白(或黑)口,单(或双)边,中缝鱼尾下有○几字,卷尾题○○(此记校刻人姓名或牌子)。

前有○几年○○序,○几年○○重刻序,后有○几年○○跋。

○○字○○,○○人,○几年进士,官至○○(撰人小传可检本书序跋或《四库提要》节钞)。

书为门人○○所编集(或子侄所编或自编),初刻于○年,此则○○据○○刻本重刻者。

○氏○斋旧藏,有○○印。[1]


这种体例稍具规模,而真正有比较完整体例,则是屈万里在《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编目规则》[2]所叙。其第三章为书志章,列有规则卅四条。这种模式在国立中央图书馆馆藏多所实践,其后吴哲夫先生曾撰写谈善本书志一文[3],并在故宫馆藏善本实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沈津先生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服务,撰写善本书志,从而发展成“哈佛模式”,体例始为全备。

哈佛模式 编辑

哈佛模式之名,始见于严佐之教授在书目季刊评介沈津著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沈津在后来在[4] 有总结其所撰书志体例。先生在古籍书志及书志写作一篇有说:

因此,《哈佛书志》是将书名、卷数、行款、板框、题名、序跋先作揭示,再著录作者简历、各卷内容、撰著缘由及序跋、版本依据、全书特点,乃至讳字、刻工、写工、绘工、印工、出版者、其他馆藏、收藏钤记等,尽可能地将这些信息一一记录,供研究者参考利用。您知道,这些古籍善本流传到今天,收藏在各个地方,有些善本北京有,但上海没有,也有些是上海有而北京没有,如果没有类似《哈佛书志》的模式,那很多藏本的内涵就无法了解。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陈乃干:〈海上书林〉,《陈乃乾文集》(北京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4月),第10页
  2. ^ 国立中央图书馆中文图书编目规则(台北市:国立中央图书馆,1970年5月四版),第83-86页
  3. ^ 图书与图书馆第三期(1977年4月),第17-26页
  4. ^ 古籍版本三十讲(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