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紫萁
紫萁科紫萁属植物
粤紫萁,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原始薄囊蕨纲紫萁蕨目紫萁科紫萁属,香港特有种草本植物。粤紫萁被怀疑是狭叶紫萁 (Osmunda angustifolia)以及紫萁(O. japonica)的天然杂交种。
粤紫萁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纲: | 真蕨纲 Polypodiopsida |
目: | 水龙骨目 Polypodiales |
科: | 紫萁科 Osmundaceae |
属: | 紫萁属 Osmunda |
种: | 粤紫萁 O. mildei
|
二名法 | |
Osmunda mildei |
原产地为香港岛柏架山、新界大屿山及大帽山。主要生长于丛林之下。除此之外,粤紫萁亦曾于2000年在深圳市龙岗南澳笔架山的一条溪流意外地被发现,但为数只有三株。
植物高约53厘米,极短根状茎深褐色,粗厚而直立,藏于浅层土壤,支根盘根错节。叶轴禾秆,老轴呈黄白。叶片为二回羽状互生,营养叶近纸质,色泽暗哑,顶部羽片披针形。各小羽轴上有卵形小羽片并有薄膜相连,基部却独立于著生点上,小羽片外缘略有波状,其上生长著球形孢子囊群,幼时浅绿成熟时黄褐。
粤紫萁的首次被发现发生于1857年前。当年夏氏(Harland)到香港采摘,却被威廉·杰克逊·胡克误认为肉桂紫萁。直至1905年才被蕨类学家克利斯顿森确认为新品种。1906年,正式发表。1926年,林务主管邓恩氏(S. T. Dunn)及德邱氏(W. J. Tutcher)分别于大潭水塘上方的柏架山、大滩、大鹏湾、大埔区山谷及凤凰山等地亦有发现。1994年,香港浸会大学苏美灵博士在《Hong Kong Ferns》(ISBN 962-7849-02-2)发表清晰的照片及描述。
外部链接
编辑- 不死的凤凰 - 粤紫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