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肝循环
编辑摘要
编辑肠肝循环是毒物学、药物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现象。希望华语使用者能有了解此一现象。
本文
编辑肠肝[1]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是指胆汁酸、胆红素、药物或其他物质在小肠和肝脏之间的循环。这些被肝脏排出的物质(如:药物)随著肝脏分泌的胆汁一同进入小肠(消化道系统),在消化道系统之受到许多因素(如:细菌、运输蛋白等)影响,借由消化道上皮细胞重新再吸收,进入人体。可想而知的是,此类能经肠肝循环的药物其作用时间通常较长久。
肠肝循环是毒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因为在肠肝循环过程中,若存在亲脂性的有害异物,会造成反复性的肝脏损伤。 胆汁的排泄和溶质在肠内的再吸收会造成肝肠循环,有时还会发生肝结合和肠解结合。
循环通常与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中的多个峰和更长的表观半衰期相关。 [2]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包括: 1. 药物特性(化学结构,极性和分子大小) 2. 跨细胞膜和小管膜的运输 3. 生物转化 4. 肝内胆管中的重新吸收。
肠肝循环中的肠道再吸收可能取决于肠道细菌对药物偶联物的水解作用。[3]生物利用度也受到肠道再吸收程度多寡而影响,如:肠壁P-糖蛋白外排和肠壁代谢的影响。 最近,我们对运输蛋白的作用、肠和肝酵素的基因表达了解已大大增加。 药物、疾病和遗传学可能导致运输蛋白和代谢酵素的诱导或抑制活性。如:一种运输蛋白(肝小管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的表达降低通常与其他运输蛋白(例如通常静止的基底外侧外流MRP3)的表达增强相关联,人体利用此一关联以限制药物或是其他外来物的肝毒性。
另外,已经开发了生理学相关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其根据其决定因素(例如散发性胆囊排空)描述了肠肝再循环。通常,肠肝循环可能会延长某些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的[4]药理作用。特别重要的是在定义给定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体积和清除率方面的差异时,肠肝变异性的潜在放大作用。遗传异常,疾病状态,口服给予的吸附剂和某些共同给予的药物都会影响肠肝循环。
- ^ 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2021-04-10].
- ^ Roberts, Michael S.; Magnusson, Beatrice M.; Burczynski, Frank J.; Weiss, Michael.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2002, 41 (10): 751–790. ISSN 0312-5963. PMID 12162761. doi:10.2165/00003088-200241100-00005.
- ^ Chiang, John Y. L.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2013-07, 3 (3): 1191–1212. ISSN 2040-4603. PMC 4422175 . PMID 23897684. doi:10.1002/cphy.c120023.
- ^ McCandless, David W. Bilirubin and Energy Metabolism. Kernicterus. Totowa, NJ: Humana Press. 2010-06-20: 95–108. ISBN 978-1-4419-6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