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电子游戏/简讯/2024-04/专题

专题报导:聊聊虚构事物的关注度 编辑

作者:Supergrey1

原本想用“虚构事物的关注度指南/指北”为题,但惶恐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不敢指导他人,就当作是随便聊聊吧。既聊聊中文维基百科的关注度指引,也顺便说说与英文维基百科的关注度判定的差异(毕竟大家还是很喜欢翻译的嘛)。以下都是笔者略陈拙见,如有错误、疏漏,恳请指教。

不少编者已经发现,中文维基百科有一则名为“维基百科:关注度 (虚构)”的指引,而英文维基百科的对应页面为论述(essay)。所以对于英文维基百科来说,判定一个虚构事物条目是否具有关注度,还是要看符不符合“General notability guideline(通用关注度指引)”。或许有些编者还注意到了中文维基百科上的一则名为“维基百科:关注度 (电子游戏角色)”的论述,这是Lopullinen从英文维基百科的“Notability (video game characters)”论述翻译而来的;作为对英文维基百科通用关注度指引的解释说明,在英文维基百科一般是需要遵守的,但在中文维基百科作为舶来品,其实不具备约束力。总而言之,如果想在中文维基百科撰写虚构事物条目,其实只要满足“维基百科:关注度 (虚构)”的要求就好了。

那么“维基百科:关注度 (虚构)”的要求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满足下面2点:

  1. 其作品(主体条目)是否具有关注度”:先建立作品的关注度,再讨论作品中事物的关注度。这点一般没什么例外,毕竟如果连作品都没有条目,那大家也不会想要建设作品中的角色或设定的条目。
  2. 有现实的独立于其主体实体的第三方可靠介绍”或“该项虚构事物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这其实算是两条标准,但中文维基百科只要满足两条其一即可。我们分开来讨论:
    • 有现实的独立于其主体实体的第三方可靠介绍”:只要有独立于主体的第三方来源对现实事物的报导,其中包含对虚构事物的可靠、有效介绍,就可以。因为要体现“独立”性,所以读起来像宣传物料或新闻稿的肯定就不算数。无论是漫展上的角色Cosplay、周边(义乌小商品)的报导,还是联动专案的报导,只要独立于虚拟事物的创立者、对虚构事物有寥寥数笔的“有效介绍”,都算数。
    • 该项虚构事物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指引中说的是“艺术价值、文化影响或社会流行度”,“社会流行度”其实就是人气投票、销量流水一类,这项比较好找。要是真有什么艺术价值、文化影响,比如学术期刊和书籍的案例分析,或是中共媒体大吹的“文化输出”,那就更好了,一定要写进去。

对于来源的数量嘛,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来讲,“3条”是比较恰当的论证关注度的来源数量。只有一两条往往不足以说服大家,而3条不同角度、不同面向的来源,则能比较全面的展现虚构事物的关注度。英文维基百科有一篇论述“Three best sources(三条最好来源)”,有兴趣的编者可以读一读。

说完了这些,想必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在中文维基百科论证虚构事物的关注度有多么容易。例如虚构角色,只要找到1篇Cosplay报导+1篇周边/联动的报导+1篇人气投票/销量流水,则大功告成 。编者们心动了吗?当然,仅仅有关注度是不够的;条目中的各种内容都要用可靠来源来支撑,如果真的只有3篇报导,还不足以撑起整个条目,所以从小小作品迈向丙级条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英文维基百科对虚构事物关注度的规则。在英文维基百科,一切都要按照“通用关注度指引”来走;而“维基百科:关注度 (电子游戏角色)”则是对其的解释说明,所以这里我们借助“关注度 (电子游戏角色)”,来看看英文维基百科都有哪些特别要求:

  1. 假定”:这条规则太模糊,是英文维基百科关注度论证最终沦落为“无共识”的常见原因之一。英文维基百科讲究“是否有必要写成独立条目”,如果虚构角色或设定,放在主体条目就已经说得很清楚,又何必独立出来一个条目呢?——这个“是否方便读者”由谁来定夺?比如虚构角色,如果我把角色故事和设定“左转FANDOM好走不送”把这些删去也不是不行,然后剩下的内容拆一部分去主体条目的“评价和反响”、另一部分放“角色列表”或“剧情和设定”,这样是不是也很“方便”呢?这时候“内容含量”就出来打圆场,如果明确指向角色的内容量实在太大,还是拆开为独立条目比较好。“介绍面相”则规定了这些来源也要有立足现实的部分,也就是“分析、评论或批评”,如果没有这些内容而只是对剧情设定的复述,那就不能用作关注度论证。
  2. 有效介绍”:这条则是判处来源是否可以论证关注度的死穴。英文维基百科要求引用以虚构事物为直接评论对象(或直接评论对象之一)的第三方来源,作为论证关注度的要求。这也就把范围大大缩小了,一般需要对虚构事物直接评价的评论员文章才行。要是在学术期刊、书籍中找到了对虚构事物的案例分析,也可以拿来用。至于名单体文章、剧情串讲、设计访谈、角色人气流水、Cosplay、联动、周边,都被排除在外,要是论证关注度的时候拿出这些来用,不免被大编者们批判一番。

由此可见,英文维基百科对于虚构事物的关注度论证,要求相当高,基本上就是只能找足3篇“直接评价的评论员文章”或者“学术期刊、书籍中的案例分析”,不然难以服众,不免要上“页面存废讨论”走一圈。如此高的要求,在中文维基百科已经接近“优良条目”的标准了吧?由此不难看出为什么中文维基百科的编者们热衷于翻译英文维基百科已有的条目 。至于中文维基百科要不要跟进英文维基百科的标准,我想至少从模糊的口袋规则就能看出,英文维基百科的关注度指引并不是为虚构事物而建立的,而是立足于现实百科全书,排斥广泛建立虚构事物的条目——名气足够大乃至于“破圈”的虚构事物,能让媒体评论员专门为其立言,英文维基百科才考虑收录。而那些仅仅是玩家喜爱的虚构角色和设定,即便人气再大、可以说道的内容再多,都不过是游戏圈自嗨罢了(比如塞尔达传说系列米法)。笔者对于中文维基百科目前的虚构事物关注度的规定还是比较满意的,这让许多我们游戏圈耳熟能详的角色和设定有了详细记载的可能,而不是缩水成主体条目或列表条目中的寥寥数笔。当然也并不能因此去把英文维基百科批判一番——时空背景不同,他们的游戏媒体比较热爱写评论体文章,这也是客观原因。

说完了中英维基百科的差异,我们再回过头来回顾一下可靠来源。相信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维基专题:电子游戏/来源考量”和英文维基百科的“WikiProject Video games/Sources”,这里列出的可靠来源就不再赘述。“维基专题:电子游戏/来源考量”中也提供了定制的“中文维基百科电子游戏专题可靠来源搜寻引擎”和“英文维基百科电子游戏专题可靠来源搜寻引擎”,帮助编者们检索可靠来源。至于最近吵得比较凶的“学术来源”,倒是值得说道说道。一般来说,“被学术界稽核过的文章、书籍、点评或者研究论文是可靠的。如果内容被有声誉的同行评审期刊或者受人尊重的学术出版社发表,可以认为是被一个或者更多学者稽核过的内容。”某某大学学报、学位论文,如果难以评估其是否经过同行评审,则一般不认为是可靠来源。寻找学术来源,编者们可以试试以下途径:

  • Google学术,英文学术来源一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 Google图书,“全文搜索”功能可以检索到书籍中的某个段落、词语。
  • 华艺学术资料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学术来源可以借助这些资料库。

总的来说,不管是“完美的小作品”,还是“优良条目”,关注度都是第一道门槛,也是经受同行检验的关键。相信编者们在熟知规则之后,能创作出符合关注度指引、不被送去“页面存废讨论”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