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鱉是《山海經·中山經》中紀載的妖怪,最早見於先秦。傳說人吃了則會體化而亡。《爾雅.釋魚》裡三足鱉別稱「能」[1],束皙《發蒙記》三足鱉另別稱「熊」[2]

記載 編輯

  • 《庚巳集》:「太倉民家,得三足鱉,命婦烹,食畢入臥,少頃,形化為血水,止存發耳。鄰人疑其婦謀害,訟之官。時知縣黃廷宣鞠問不決,乃取三足鱉,令婦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獄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獄。」郭璞云:三足鱉曰能。另一說鯀死後化為黃能,即三足鱉。
  • 《爾雅.釋魚》云:「鱉,三足,能。則不知所謂能者,為熊或為鱉。;龜三足,賁。
  • 《述異記》云:「陸居曰熊,水居曰能。」
  • 《史記·夏本紀》張守節正義云:「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於羽淵。熊,音乃來反,下三點為三足也。
  • 束皙《發蒙記》云:『鱉三足曰熊。』」由是言之,熊者熊字之訛,熊即能,此三足之能,既可居陸,亦可居水,
  •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能」字下,謂改熊字,下體作三點,以為三足鱉,此為世俗所造。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爾雅.釋魚》云:「鱉,三足,能。則不知所謂能者,為熊或為鱉。
  2. ^ 束皙《發蒙記》云:『鱉三足曰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