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

全世界范围的经济状况

世界經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而且能以不同的方式打破。它和地理學與地球生態學密不可分。

概要

編輯

2004年全球的產量在中國(9.1%)、俄羅斯(6.7%)和印度(6.2%)的帶領下上升了4.9%。原華沙公約國又一次遇到了差別巨大的增長率;波羅的海三小國繼續着7%左右的經濟成長率。發展中國家常因人口增長,而使得影響經濟增長。

表面上,民族國家作為根本的經濟政治制度,正在平穩地失去對人、物品、資金,和技術在全球流動的控制。在國內,中央政府經常發現其對資源的控制由於地方上的分離主義運動而漸漸失去經濟增長的動力,例如許多蘇聯的加盟國、印度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加拿大。表面上,中央政府對國際機構正在失去政策制定的權力,特別是歐盟。在西歐,政府為了增加投資和就業刺激,而在福利計劃有開闢資源的政治問題。

每年7500萬人口的增加,使早已過度擁擠的地球在各種污染、沙漠化、流行病的問題上更加惡化。由於工業國家自己的內部問題和優先權,他們對世界上貧困地區投入的資源還遠遠不夠,至少從經濟學觀點來看,這更加劇了社會邊緣化。

許多西歐國家在1999年1月引入了歐元作為共同貨幣,當正在為成為聯合的經濟巨人鋪平道路時,由於在參與國家中由於收入水準的不同以及政治和文化的差異,也形成了經濟風險。在2001年發生的對美國的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進一步對全球性的經濟繁榮帶來了風險,例如資源的重新分配遠離對反恐計劃的投資。2003年3月在伊拉克的戰爭更為全球經濟削弱了穩定。在美軍占領伊拉克後,也彰顯了建立伊拉克秩序的過高的成本問題。

主要經濟指標

編輯

全球經濟

編輯

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

  • 3.8%(2008年)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 購買力平價- $15,073(2014)

各行業國民生產總值:

  • 農業:4%
  • 工業:32%
  • 服務業:64%(2008年)

通貨膨脹率(零售價):

失業率:

  • 在許多非工業化國家失業和不充分就業率達到30%;發達國家則是4-12%。

工業

編輯

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在計算機科學機器人學、電信,以及醫學醫療設備領域;這些大多發生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只有少數的非經合組織國家迅速的成功調整了他們的科技力量;新興的工業(和農業)技術的加速發展,使已經嚴酷的環境問題更加複雜化。

工業生產增長率:

  • 3%(2003年)

能源

編輯

電力生產:

  • 15.29 兆kWh(2002年)

耗電量:

  • 14.28 兆kWh(2002年)

電力輸出:

  • 5008億kWh(2002年)

電力輸入:

  • 4976億kWh(2002年)

石油生產:

  • 76.01 百萬bbl/天(2001年)


石油消耗: 77.04 百萬bbl/天(2001年)

已探明石油儲量:

  • 1.025 兆bbl(2002年1月1日)


天然氣生產:

  • 2.637 兆cu.m(2001年)

天然氣消耗量:

  • 2.599 兆cu.m(2001年)

天然氣- 出口:

  • 6937億cu.m(2001年)

天然氣- 進口:

  • 7187億cu.m(2001年)

已探明天然氣儲量:

  • 161.2 兆cu.m(2002年1月1日)

國際貿易

編輯

出口:

  • $8.819 兆f.o.b 。(2003年)

出口商品:

  • 全球範圍內的工業和農業產品及服務

出口夥伴:

進口:

  • $8.754 兆f.o.b 。(2003年)


進口-商品:

  • 全球範圍內的工業和農業產品及服務

進口- 夥伴:

  • 美國9.9%,德國9.4%,中國7.9%,日本6.7%,法國4.7%(2003年)

外債:

  • $12.7 兆(2004年)

經濟援助:

通信

編輯

固定電話:

  • 843,923,500(2003年)

因特網服務提供商(ISP):

  • 10,350(2000年)

互聯網用戶:

  • 604,111,719(2002年)

交通運輸

編輯

鐵路

  • 共計:1,370,782 公里

(2006年)

口岸和港口:

軍費

編輯

軍事開支:

  • 1999年全球在武器上的實際開支依然接近於1998年的水平,一兆美元(1999年)

軍費所占GDP:

世界二十大經濟體

編輯

這是一份按照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排列的二十大經濟體列表,這裏的GDP元是按照市場價值或政府官方匯率所估算,單位是百萬時值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聯合國

[2]、及世界銀行集團[3]

排名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19
1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2   蘇聯   蘇聯   蘇聯   蘇聯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中國   中國   中國
3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蘇聯   德國   德國   德國   日本   日本   日本
4   西德   西德   西德   西德   西德   法國   英國   英國   德國   德國   德國
5   法國   法國   法國   法國   法國   英國   法國   中國   法國   英國   英國
6   英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義大利   義大利   中國   法國   英國   法國   法國
7   義大利   義大利   義大利   義大利   英國   巴西   義大利   義大利   巴西   巴西   印度
8   中國   加拿大   中國   加拿大   加拿大   中國   加拿大   加拿大   義大利   印度   巴西
9   加拿大   中國   加拿大   中國   西班牙   加拿大   墨西哥   西班牙   印度   義大利   俄羅斯
10   印度   巴西   阿根廷   印度   巴西   西班牙   巴西   南韓   加拿大   俄羅斯   義大利
11   墨西哥   墨西哥   墨西哥   巴西   中國   南韓   西班牙   巴西   俄羅斯   加拿大   加拿大
12   澳大利亞   西班牙   西班牙   墨西哥   印度   荷蘭   南韓   墨西哥   西班牙   南韓   南韓
13   巴西   澳大利亞   荷蘭   西班牙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印度   印度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14   西班牙   印度   印度   澳大利亞   荷蘭   印度   荷蘭   俄羅斯   南韓   西班牙   墨西哥
15   瑞典   荷蘭   沙烏地阿拉伯   荷蘭   墨西哥   墨西哥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墨西哥   墨西哥   西班牙
16   荷蘭   瑞典   澳大利亞   瑞典   南韓   瑞士   阿根廷   荷蘭   荷蘭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
17   阿根廷   比利時   巴西   阿根廷   瑞士   俄羅斯   中華民國   土耳其   土耳其   荷蘭   土耳其
18   波蘭   土耳其   瑞典   南韓   瑞典   阿根廷   土耳其   瑞士   印度尼西亞   土耳其   荷蘭
19   比利時   瑞士   比利時   沙烏地阿拉伯   土耳其   比利時   俄羅斯   比利時   瑞士   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
20   土耳其   阿根廷   瑞士   瑞士   比利時   中華民國   瑞士   瑞典   沙烏地阿拉伯   瑞士   奈及利亞

這是一份按照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排列的二十大經濟體列表,這裏的GDP元是按照市場價值或政府官方匯率所估算,單位是百萬時值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世界銀行集團[5][6]

排名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19
1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中國   中國
2   蘇聯   蘇聯   蘇聯   日本   中國   中國   中國   美國   美國
3   日本   日本   日本   中國   日本   日本   印度   印度   印度
4   西德   西德   西德   德國   德國   印度   日本   日本   日本
5   法國   法國   法國   印度   印度   德國   德國   德國   德國
6   義大利   義大利   中國   法國   法國   俄羅斯   俄羅斯   俄羅斯   俄羅斯
7   巴西   巴西   義大利   義大利   義大利   法國   巴西   巴西   巴西
8   英國   印度   印度   俄羅斯   俄羅斯   巴西   法國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
9   墨西哥   中國   巴西   巴西   巴西   英國   英國   法國   法國
10   印度   英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義大利   義大利   英國   英國
11   中國   墨西哥   墨西哥   墨西哥   墨西哥   墨西哥   印度尼西亞   墨西哥   墨西哥
12   西班牙   加拿大   西班牙   印度尼西亞   西班牙   印度尼西亞   墨西哥   義大利   義大利
13   加拿大   西班牙   加拿大   西班牙   印度尼西亞   西班牙   南韓   南韓   南韓
14   沙烏地阿拉伯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   加拿大   加拿大   加拿大   西班牙   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
15   印度尼西亞   伊朗   沙烏地阿拉伯   南韓   南韓   南韓   加拿大   加拿大   土耳其
16   阿根廷   沙烏地阿拉伯   土耳其   沙烏地阿拉伯   土耳其   土耳其   伊朗   西班牙   加拿大
17   荷蘭   土耳其   伊朗   土耳其   伊朗   伊朗   沙烏地阿拉伯   土耳其   西班牙
18   波蘭   澳大利亞   南韓   伊朗   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   土耳其   伊朗   奈及利亞
19   伊朗   荷蘭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奈及利亞   伊朗
20   澳大利亞   阿根廷   荷蘭   泰國   荷蘭   泰國   中華民國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參看

編輯
  1. ^ IMF Historical Da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ctober 2014)
  2. ^ http://unstats.un.org/unsd/snaama/dnllist.as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 national Acocounts Database
  3. ^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page=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orld bank WDI Data
  4. ^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2/weodata/download.asp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MF historical GDP (PPP) Data (April 2011)
  5. ^ 存档副本. [2012-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6. ^ 存档副本 (PDF). [2012-02-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2-09).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