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淝河
東淝河,古稱肥水,淮河右岸的一條支流,全場152公里,河源出自江淮分水嶺北側,東與池河、窯河流域為界,西鄰淠河流域。董鋪以上為雙干河道,東干稱天溝河;西干為東淝河主源。西干出安徽省六安縣龍穴山,北流經下石鋪入肥西縣境,經淠河、六安縣太平集入壽縣境,至董鋪與東干天溝河會合。天溝河出肥西縣大潛山,北流經青楓嶺,過淠河入壽縣境折西北流,至董鋪與西干會合。
流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區占61.6%,平原區占29.7%,湖泊8.7%;河道全長152公里,平均比降0.3‰。[1]歷史上東淝河河道較深,由於歷次黃河奪淮的影響,東淝河下段逐漸被淤積。
事件
編輯383年(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前秦與東晉在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並導致前秦分裂。
1938年,黃河決口,奪淮入海,東淝河自瓦埠湖口至河口15公里的河段,平均淤深達3米。
2003年7月11日,東淝河淮南東津渡大橋北側被洪水沖毀,當地6個村莊約1000多戶被洪水淹沒,有6人被洪水沖走。[2]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這是一篇關於安徽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