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

汉字的组成部分

偏旁,又稱偏旁冠腳,是漢字要素作為漢字一部分的稱呼。合體字的各偏旁中多半有一個是其部首。為口頭溝通文字方便,偏旁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名稱。

同一個部首可能有多個變體,在不同位置名稱也不盡相同,如部首「心部」,作為左偏時為豎心旁「忄」,在下面時,可能為心字旁(如「志」)和恭字底「⺗」(如「慕」),這些變化都不妨礙其歸入「心部」。這是由於最早將漢字以部首加以分類的《説文解字》是以小篆為標準字樣的,「心」、「忄」與「⺗」在小篆中相同形狀,它們的字型差異都在小篆轉變為隸書隸變過程中出現的。多數字典還是承襲原來的部首分類,如部首目錄中「心部」通常為「心 忄⺗同」或「心(忄⺗)」。

又,有些部首原先外觀不同,後來卻變得酷似甚至相同,如「阜部」、「邑部」作為偏旁時都寫成「阝」,但阜部固定在左,邑部固定在右,通稱「左阜右邑」;又如「胴」「胸」「胃」的「⺼」字旁酷似四劃的「月部」,但歸在六劃的「肉部[註 1]

根據日本漢學家古時雄所發表的《從漢字形要素構成率看漢字概念》一文中,漢字字形的結構爲:[1]

  1. 除一畫數的漢字之外,所有漢字字形都由「偏旁冠腳構垂繞」的組合所構成。
  2. 除一畫數的漢字之外,所有漢字字形都由二個文字要素所構成。
  3. 除一畫數的漢字之外,所有文字要素都由二個文字要素所構成。

偏旁的俗稱

編輯

許多偏旁,在生活上溝通的需要有約定成俗的稱呼。一般來說,中文使用者並沒有對所有偏旁定義稱呼,日本則對偏旁名稱有較完整的體系(但罕見部首的名稱亦不普及)。這些俗稱通常只是表達偏旁的外觀,並不一定符合造字原理。

也有人將框、底都稱為「旁」,如走之旁。無論如何,偏旁的名稱只為口頭溝通文字方便,並沒有一定正確的名稱。

影響

編輯

使用姓名筆劃算命時,許多流派堅持必須將偏旁以部首原字的筆劃數計算,就是受到了部首的影響。例如「陽」字不算12筆,而須計算「阜」字筆劃,算17筆。

注釋

編輯
  1. ^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有區分這兩個部首的寫法,肉部必須寫成提肉旁。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