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蕯莫維青少年研究

劍橋—蕯莫維青少年研究(英語:Cambridge Somerville Youth Study),是犯罪學史上第一個大規模隨機實驗。 [1] 1936年,波士頓醫生Richard Cabot博士安排下,提出一項實驗評估早期干預在預防或降低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效果。1939年,Edwin Powers和Helen Witmer發起該實驗。[2][3]

計畫 編輯

這項研究中,506名5至13歲、住在馬薩諸塞州東部的青少年收容設施中的男孩,受選並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會獲配一名輔導員,接受學業輔導、生理醫療及心理輔導,參加基督教青年會童子軍、夏令營和社區活動。對照組則定期報告狀況。[2][4][5]

研究 編輯

在一開始與十年的隨訪,兩者間沒有差異,或負相關的比例占多數。[2] 在最初的實驗30年後,瓊‧麥科德英語Joan McCord透過公共紀錄與調查追蹤約九成五的參與者。 [5] [6]

麥科德的報告指出:在官方或非官方記錄衡量下,該計畫沒有影響青少年逮捕率。該計劃也沒有影響其成年後的逮捕率。實驗組在嚴重犯罪數量、首次犯罪年齡、首次重大犯罪的年齡或未實施重大犯罪後的年齡等方面沒有差異。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中有更大比例繼續犯下更多罪行。 [5]

進一步的結論 編輯

1981年,根據收集的《劍橋—蕯莫維青少年研究》參與者的新數據,麥科德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有下列行為的比例顯着增加:

  • 酗酒
  • 嚴重心理健康疾患
  • 患有壓力相關的疾病,特別是心臟方面的疾病
  • 從事低成就的工作
  • 對藍領工作的滿意度較低

麥科德提出了四個假設,解釋為什麼計劃對實驗組產生破壞性後果:

  1. 輔導員將中產階級價值觀強加給底層階級青年,而這無助於實驗組青少年。
  2. 實驗組的男孩變得依賴輔導員,而當計畫結束時,男孩失去了幫助的來源
  3. 實驗組有標籤效應
  4. 輔導員的幫助增加了實驗組男孩無法持續的期待,導致計畫結束後的幻想破滅。[3][5][7]

參考 編輯

  1. ^ Hayward, Keith; Maruna, Shadd; Mooney, Jayne. Fifty Key Thinkers in Criminology. 2009-12-04. ISBN 978-1135265397. 
  2. ^ 2.0 2.1 2.2 Cabot, P.S. deQ. A Long-Term Study of Children: The Cambridge-Somerville Youth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June 1940, 11 (2): 143–151. JSTOR 1125845. doi:10.1111/j.1467-8624.1940.tb04293.x. 
  3. ^ 3.0 3.1 Crime And Family: Joan McCord; Vol. 17 No. 11 (November, 2007) pp.846-850. [202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8). 
  4. ^ Powers, Edwin. An experi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delinquenc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1. 
  5. ^ 5.0 5.1 5.2 5.3 McCord, Joan. A thirty-year follow-up of treatment effects.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published b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7 [1978] [January 13, 2013]. ISBN 9781592135585. 
  6. ^ Cambridge-Somerville Youth Study. ChildTrends. [January 1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31). 
  7. ^ Powers, E. An experi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delinquenc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1. 

進一步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