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岑條約》,又稱「包岑和約」(德語:Frieden von Bautzen波蘭語Pokój w Budziszynie),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和波蘭公爵博萊斯瓦夫於1018年1月30日在包岑(今屬德國薩克森州)簽訂的和平條約。條約的簽訂標誌着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為爭奪盧薩蒂亞上盧薩蒂亞以及波西米亞摩拉維亞等地爆發的一系列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包岑和約》
Frieden von Bautzen
Pokój w Budziszynie
位於包岑的條約紀念碑
類型和約
簽署日1018年1月30日
簽署地點包岑
簽署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
波蘭公爵博萊斯瓦夫
締約方神聖羅馬帝國
波蘭大公國

根據條約,亨利二世宣布放棄整個摩拉維亞以及易北河一帶的土地。[1]

背景

編輯

博萊斯瓦夫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三世曾結成親密友誼。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博萊斯瓦夫支持邁森侯爵埃卡德一世即位,而反對亨利的即位要求。同年,埃卡德也去世後,博萊斯瓦夫趁機征服了埃卡德在邁森的領地以及盧薩蒂亞地區。而新皇帝亨利二世,穩固了德國的地位後,達成了一項協議,讓波萊斯瓦夫獲得了盧薩蒂亞和上盧薩蒂亞,而波蘭公爵則承認亨利為神聖羅馬皇帝。

然而好景不長,針對博萊斯瓦夫的一次未遂暗殺發生,他相信這是亨利下令,而亨利則矢口否認。戰端再起,博萊斯瓦夫控制了波希米亞,並在此之前獲得了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在隨後的戰鬥中,博萊斯瓦夫與反對亨利的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結盟,亨利則試在斯拉夫異教徒波拉比人中尋求支持。1013年,在梅爾茨堡達成了中間的和平,保留了領土現狀,博萊斯瓦夫保持着對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的控制,而雅羅米爾則成為波希米亞的統治者(但他很快就被他的兄弟奧德里希廢黜)。然而,博萊斯瓦夫同意支持皇帝的意大利戰役。當博萊斯瓦夫未遵守這一條件,而是支持亨利二世的意大利對手時,戰爭繼續爆發。亨利二世未能打敗博萊斯瓦夫一世,終於在1018年在包岑達成和平條約,承認波蘭公爵掌管盧薩蒂亞和上盧薩蒂亞。這兩位統治者還通過博萊斯瓦夫與馬克拉夫·艾克哈德的長女奧達的聯姻加強了王朝間的聯繫。皇帝進一步承諾,在1018年夏季派德國和匈牙利軍隊支援博萊斯瓦夫干預基輔王位繼承危機,這使得波蘭統治者奪取了基輔並收回了之前失去的切爾文城市。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波蘭史》頁9
  • 亞當·扎莫伊斯基(Adam Zamoyski); 郭大成譯. 波兰史.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9年9月: 441. ISBN 978750574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