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會議 (1943年)

第三次華盛頓會議代號為「三叉戟」[2])又稱為「三叉戟」會議,於1943年5月12日至25日在華盛頓特區舉行。這是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英國美國政府首腦之間召開的戰略會議。它是自進入20世紀以來的第三次會議(1941年、1942年、1943年),當第二次會議舉辦時美國已經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代表團分別由溫斯頓·丘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率領。 [3]

1943年5月,於三叉戟會議討論期間,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和溫斯頓·丘吉爾首相在香格里拉釣魚。[1]
攝於溫斯頓丘吉爾和他的參謀長委員會在前往美國途中

這場會議討論了盟軍入侵西西里島的計劃、應該使用的軍隊規模、入侵諾曼底的日期以及太平洋戰爭的進展。

會議過程 編輯

丘吉爾和羅斯福每兩天會在白宮會面一次,而英美雙方的軍事領導者則幾乎每天都會在美聯儲大樓的董事會會議廳會見。[4]

討論主題和協議 編輯

丘吉爾率先在會議上提出想法,他希望兩國開誠布公、開放且不隱瞞的討論。討論的的主要議題包括意大利戰役、應使用的軍事力量規模、諾曼底登陸以及如何在太平洋戰爭中幫助中國。丘吉爾認為,這些行動的規模和他們的優先順序可以通過雙方的共識解決。[5]最終所有的議題兩國都達成共識。 [6]

義大利戰事 編輯

第一個討論的主題為發生在義大利的戰事。丘吉爾說服美國領導人們支持盟軍入侵西西里島的計畫[7]他認為盟軍入侵義大利的行動會分散德軍在東線戰場的注意力,從而使蘇聯獲得喘息的機會,因為德軍必須向巴爾幹地區派遣大量軍隊以應對盟軍的入侵行動。 [5]這也將使盟軍能夠回報蘇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對德軍的戰鬥中付出慘重的代價。[5]

讓義大利退出戰爭也有助於盟軍改善與土耳其的關係。土耳其可以不用再與義大利在地中海競爭。丘吉爾認為,這將有助於同盟國要求土耳其提供他們的基地供盟軍使用,以做為未來防禦的準備。 [5]

軍事力量的規模和應用 編輯

接下來的討論主題為盟軍應該使用多大規模的軍事力量。兩國皆一致認為需對敵人使用最大限度的軍事力量,包含陸軍、空軍和各式軍火彈藥。於卡薩布蘭卡會議上首次提出的無條件投降這個概念在三叉戟會議上再次被討論。由於對無條件投降有不同的看法,三叉戟會議和早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相同,與會人員在此議題上討論的相當激烈。羅斯福總統堅決反對美國將軍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以及英國將軍亨利·梅特蘭·威爾遜共同支持的拒絕敵人無條件投降的論述。[8]

而儘管與會人員有部分持反對意見,但經過深思熟慮後,盟軍最終同意他們將戰爭擴大至日本。他們認為德國將在1944年戰敗,因此之後盟軍需要集中精力在1945年擊敗日本[5]。而最好的解決辦法便是讓蘇聯參與對日作戰,因為史達林曾表示有興趣加入對日本的戰爭行動。[5]

諾曼底登陸 編輯

諾曼底登陸行動整整被延遲了12個月直至 1944 年 5 月。這是因為美國和英國預測這樣做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增強部隊實力,生產更多的登陸艇以及準備大量補給,並且以此確保能夠擁有全面的制空及制海權。[9]而就此議題盟軍高層亦討論了有哪些潮汐漲幅大的海灘難以登陸、哪邊有德國的大型防禦工事,以及最佳的進攻時機和天氣條件。

盟軍想要推遲登陸日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在1943年缺乏多餘的補給分配給諾曼第行動。英國所有的登陸艇都已部署到赫斯基行動中,由於鐮刀行動在作戰中的優先級更高,因此此時只有一個美國軍團可部屬。[5]

對華援助 編輯

最後,美英決定討論在太平洋戰爭中該如何應對。英國陸軍元帥韋維爾造訪緬甸並且協助當地盟軍為他們即將面臨的諸多問題做好準備,包含:

  • 茂密的叢林使得先進武器運用困難
  • 當地季風氣候限制了可進攻的時間
  • 海軍支援的方式有限

盟軍發現除了空中支援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中國,因此需要規劃其他有效的計劃。參與國一致認為最好避免在緬甸進行陸戰,而是像火炬行動那樣利用空襲作為打擊的軍的主要手段。[5]1944年3月,來自義大利的艦隊將執行這次行動[5]

其他影響 編輯

三叉戟會議(Trident Conference)顯示了世界領導權的轉變,因為美國開始在國際上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力。美國加入戰爭並提供兩倍於其他盟國的軍事資源,使得英國不得不在他們的一些要求上做出妥協。[4]其中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主導了這一變革,漸漸取代原先英國在二戰盟國中的領導地位。[10]

然而,盟軍在執行西西里島之後的行動仍然沒有規劃。丘吉爾希望行動後發起一場意大利戰役,但羅斯福卻擔心若發動義大利戰役可能會推持原定於次年(1944年)收復法國的戰略計劃。[10]

根據馬克斯·黑斯廷斯 (Max Hastings)的說法,布魯克將軍在三叉戟會議上所發表的言論對其作為戰略家的聲譽造成了「重大損害」,其聲稱在 1945 年或 1946 年之前不可能在歐洲大陸進行任何大規模軍事行動[11]而在其本人日記內則記載,「他希望進行一場在地中海的行動以迫使德軍分散力量,以此幫助蘇聯,最終創造一個能夠讓盟軍一同作戰的計劃。但丘吉爾完全否定(或半否定)我們(聯合參盟委員會,縮寫為CCOS)已經同意的計劃文件;哈里·霍普金斯 (Harry Hopkins)最終讓邱吉爾撤回了他所提出的修正案,但邱吉爾提出要在在巴爾幹地區行動的計劃而引起了質疑。 [12]

引用資料 編輯

  1. ^ Zimmerman, Dwight. The Trident Conference. Defense Media Network. Faircount Media Group. 23 May 2013 [29 May 2016]. 
  2. ^ Churchill, Winston Spencer. The Second World War: Closing the R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51: 35. 
  3. ^ Herman, Arthur. Freedom's Forge: 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p. 305, Random House, New York, NY, 2012. ISBN 978-1-4000-6964-4.
  4. ^ 4.0 4.1 Chen, Peter. Trident Conference. World War II Database. Lava Development, LLC. [19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Trident Conference May 1943 - Papers and Minutes of Meetings (PDF). Eisenhower Archives. 12 May 1943 [25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1-30). 
  6. ^ Zimmerman, Dwight. The Trident Conference. Defense Media Network. Faircount Media Group. 23 May 2013 [25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 
  7. ^ Royde-Smith, John. Casablanca and Trident, January-May 194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4 Feb 2016 [19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8. ^ Fact File: Second Washington Conference. BBC. 15 Oct 2014 [19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1). 
  9. ^ McDougall, Walter. 20th Centu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World War II, 1939-45.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2 Nov 2015 [19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10. ^ 10.0 10.1 O'Neill, William. World War II: A Student Companion . New Yor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9: 292–293. ISBN 978-0-19-510800-2. 
  11. ^ Hastings, Max. Armageddon. The battle for Germany 1944–45. Pan Macmillan. 2005: 378–379. ISBN 0-330-49062-1. 
  12. ^ Alanbrooke, Field Marshal Lord. War Diaries 1939–1945. Phoenix Press. 2001: 409–411. ISBN 1-84212-526-5. 

相關條目 編輯

  • 華盛頓會議(消歧義)
  • 二戰會議列表
  • 溫斯頓·丘吉爾在國會的演講(1943 年)

其他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