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國子監
南京國子監是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奉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建成的明代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注 1]。
初名國子監,設於直隸京師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雞籠山側。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改稱南京國子監,常代稱以「南監」、「南雍」,與「北監」北京國子監並立[1]。南京國子監在永樂年間達到極盛,一度有學生九千餘人,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清軍占領南京後逐漸衰敗。
清軍順治七年(1650年)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2],咸豐年間毀於太平天國戰爭。後國子監孔廟改建為武廟。民國時作為考試院、中央研究院[來源請求]。1949年5月10日後作為南京市人民政府、政協南京市委員會辦公地址。
-
南京武廟
前身
編輯吳永安元年(258年)吳景帝孫休詔立五經博士所創國立學校,至晉建武元年(317年)晉元帝司馬睿於南京設太學,曆宋、齊、梁、陳四朝南京太學,南朝宋時設文、史、儒、玄、陰陽五科為史上首所分科高等學府、教育與研究合一大學[注 2],歷代曾設校址於秦淮河畔夫子廟、朝天宮、鼓樓崗西麓及欽天山下四牌樓一帶等處;金陵非京師時期由中央太學改作郡學、路學或府學等南京地方學府,1650年明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注 3]。
參考文獻
編輯參見
編輯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注">
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注"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