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府城隍廟

嘉興府城隍廟原位於府城內西北集慶坊,秀水縣署東側、楞嚴寺南側,即今中國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勤儉路、禾興路交匯處西北,現存大殿,為嘉興市文物保護點。

嘉興府城隍廟始立於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40),原在州署譙樓內東側,南宋端平三年(1236)郡守劉炳移建招提寺旁,元末毀,明洪武三年(1370)知府謝節在天慶觀舊址重建,此後明宣德、成化、嘉靖、萬曆和清康熙、道光、同治間多次重修。其中明嘉靖二十六年(1508)知府趙瀛重修時在兩廊各立祠三間,分別祀嘉興府附郭縣嘉興縣、秀水縣之城隍,成為府縣合一的城隍廟[1][2](原嘉興縣城隍廟位於縣治西二十步[3])。

原建築有山門、大殿、兩廊、寢殿和放生池等[4],今僅存大殿,面闊五間,前有抱廈三間,硬山頂,現為建設街道文體活動中心(),殿前為寬敞的庭院,東西有銀杏和雪松各一,殿內已被改造。

圖集

編輯
西南面
南面
抱廈明間
抱廈檐下細節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清·許瑤光修,吳仰賢等纂,《光緒嘉興府志·卷十·壇廟》:「城隍廟在集慶坊,即天慶觀故址(吳志)。舊在州樓上之東偏,晉天福四年立,後移於此,守臣劉炳為之記(至元志)。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府謝節即天慶觀址立廟(袁志)。……宣德間知府齊政重修(柳志),成化間知府楊繼宗修之,嘉靖二十六年知府趙瀛大加修葺,新增敞軒、省牲堂、左右齋廬、屏垣凡十有二,兩廊各有祠三間,以居二縣城隍之神(至元志嘉興縣城隍廟在縣治內,考證舊在縣西二十步,晉天福四年立,後移在治內之東偏,知縣李時習重修,案後並於府),徙諭祭碑亭於中道,左右別建亭樓焉(趙圖記)。萬曆三十八年知府吳國仕重修(伊志),四十三年大殿災,次年知府莊祖誨重建(吳志)。國朝順治間復建二邑城隍行宮於殿之東西(秀水任志),康熙三十一年火燬,知府徐崇禮重建(吳志),道光二年郡紳徐二存等捐輸歲修經費,十年、十四年、十八年先後修葺(於志),咸豐間燬,同治中里人重建。」
  2. ^ 清·任之鼎修,范正輅纂,《康熙秀水縣誌·卷二·祠祀》:「城隍廟在縣治東北半里,舊在州樓上之東偏,晉天福四年升縣為秀州時立,宋端平三年守劉炳病其湫隘,移建府西招提寺側,元末燬於兵。……是年(明洪武三年)知府謝節即天慶觀址立廟,嘉靖中守趙瀛增砌兩廊,各飭祠於左右,以居嘉、秀城隍之神,徙諭祭碑亭於中道左右。萬曆末大殿災,署府同治劉可訓重建。順治□年復建二邑城隍行宮於殿之東西。」
  3. ^ 清·趙惟嵛修,石中玉、吳受福纂,《光緒嘉興縣誌·卷六·壇廟》:「城隍廟在縣西二十步,晉天福四年立,後移在縣治內之東偏,宋知縣李時習重修(至元志)。州城隍廟舊在州樓之東偏,天福四年升縣為秀州時立,後移建招提寺側,元燬,明建府城隍廟,在集慶坊天慶觀故址(秀水縣地),嘉靖二十六年知府趙瀛重修,於左建祠三間,以祀嘉興縣城隍之神(湯志)。國朝順治間復建縣城隍之神寢殿於廟左,康熙三十一年廟燬,知府徐崇禮重建(吳志),咸豐間燬,同治中里人重建(許志)。」
  4. ^ 《相会城隍庙》. 嘉興故事. [202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