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思(634年—709年8月3日),名,中國唐朝的大臣,封鄭恭公,在武則天武周時代和唐中宗時擔任宰相,史家多批評他的阿諛。

早年 編輯

楊再思生年不詳,他是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縣)人。他少年時通過科舉考試,為玄武(今四川德陽縣尉。一次他到京城長安辦公時,住在一個客舍里,有個賊偷了他的行李。小偷逃走的時候被楊再思撞倒,小偷認罪把行李還給楊再思。他對小偷說 "你犯罪可能是因為貧窮沒有財物,你悄悄的走吧,別被被人抓到。只給我留下公文就行,錢你拿走吧。」小偷走後,楊再思借錢回到玄武縣。楊再思累遷天官員外郎,歷任左右肅政台御史大夫[1]

武周時代 編輯

694年七月十八,楊再思任鸞臺侍郎(鸞臺即唐朝的門下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之一。[2]

697年,在契丹可汗孫萬榮叛亂期間,後突厥汗國可汗默啜當時和武則天的武周王朝時盟時叛,就是說他和武周聯盟對抗契丹的條件是歸還突厥逃到中原的人口和財物糧食。楊再思、姚璹強調繼續與突厥聯盟的必要性。武則天接受楊再思、姚璹的意見認為契丹未平,繼續交好突厥,突厥日益強大。[3]

699年八月十九,楊再思罷相,為左臺大夫(唐朝的御史大夫)。[4]

704年,關於地方官不能盡職盡責,武則天詢問宰相。李嶠唐休璟認為官場上都重視中央官員而輕視地方官。他們建議派中央各部門的官員去主持大州的政務。武則天把上疏的人的姓名寫在紙條上,抽取了其中二十個人。保持他們中央的職務,同時命他們主持大州的事務。楊再思和韋嗣立等人名列其中。[5]在武則天在長安的時候,楊再思作為神都洛陽的副留守,七月初三,楊再思被任命為內史,鳳閣(鳳閣即唐朝的中書省)的長官,再次成為宰相。[6]

史稱在武則天時作宰相的楊再思,以諂媚阿諛知名。一次,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的哥哥司禮少卿張同休舉辦宴會,張同休在席間戲弄楊再思說他長得像高句麗人。楊再思為之欣然,剪紙帖巾,反披紫袍,跳起了高麗舞,宴會上滿座大笑。當時,有人讚美張昌宗長得英俊,說:「六郎(張昌宗的小名)面似蓮花。」楊再思不以為然,張昌宗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六郎不是面似蓮花,而是蓮花面似六郎。」 [7]有人問他官居宰輔,爲什麽這樣低聲下氣。他說,世道艱難,剛直的人招災禍,不諂媚,怎麼保全自己?當時,城內有積水,關閉坊門辟邪。楊再思上朝的時候,有輛牛車陷在泥中,車夫叱牛不前,抱怨說:「笨宰相不能調和陰陽,卻關閉坊門,讓我難於行走!」楊再思讓小吏對他說:「你的牛勁小,不能全責怪宰相啊。」 [8]

七月十二,張同休和他弟弟汴州刺史張昌期、尚方少監張昌儀因犯貪污罪下獄,張昌宗也卷進了此案。七月廿二,御史大夫李承嘉御史中丞桓彥范以張氏兄弟貪贓四千餘緡錢,應該將張昌宗免官。張昌宗反對,認為自己對國家有大功,犯的罪不至於被免職。武則天問宰相,張昌宗有什麽功勞。楊再思回答:「張昌宗調製神丹,陛下服用後確實有效,沒有比這再大的功勞了。」武則天以為皇帝調製神丹,作為張昌宗 出入宮禁的藉口。武則天非常高興,赦免了張昌宗。但這讓人清楚的看到了楊再思的諂媚,左補闕戴令言寫了一篇《兩腳狐賦》,諷刺楊再思是一隻兩隻腳的狐狸。楊再思看到這首賦,將戴令言外放為長社縣令[9]宋璟彈劾張昌宗兄弟一案中,楊再思想斥退宋璟。宋璟厲聲道:「聖明天子在此,不用麻煩你這個宰相擅自宣布敕命!」 [10]這些年裡他的爵位由弘農縣男、鄭縣侯、弘農郡公,一直升到到鄭國公。[11][12]

唐中宗時代 編輯

705年,武則天退位。唐朝復辟,原來曾被她廢黜的兒子太子李顯重新復位。他改換了許多宰相,但楊再思依然保持相位。二月初五,他官拜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京師長安留守。三月廿五,楊再思檢校揚州都督府(今江蘇省揚州市)長史,但他依然在朝中作宰相不用到揚州上任。 六月十五,楊再思檢校中書令十月廿五,楊再思為侍中[13]他也充任了唐中宗順天皇后(韋後)的奉冊使。[14]

706年,唐中宗的女婿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宋之問的弟弟宋之遜控告和洛陽人張仲之、祖延慶、武當縣丞壽春縣人周璟謀反,要殺掉靜德王武三思,帶兵入宮廢黜韋皇后。張仲之歷數武三思之罪,涉及到武三思與韋皇后的私情。審理此案的宰相楊再思和韋巨源假裝打盹沒聽見,最後王同皎等人被處死[15]

707年,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是後宮所生,被韋後的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和李裹兒的丈夫武崇訓(武三思的兒子)所忌。安樂公主李裹兒一直想做皇太女取代太子。太子發動了重俊之變,起兵殺死武三思和武崇訓,然後圍宮要抓韋後、李裹兒和上官婉兒。楊再思、蘇瓌、李嶠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擁兵二千餘人,聚集在太極殿前閉門堅守,反對李重俊。最後,李重俊兵敗被殺。之後宰相宗楚客、紀處訥陷害魏元忠參與重俊之變,因為魏元忠的兒子魏升參加了李重俊的起事。楊再思附和宗楚客、紀處訥,最後魏元忠被貶為務川縣尉,死在途中的涪陵。九月,楊再思重任中書令。[16] 708年春二月十五,楊再思升職為尚書右僕射尚書省長官),同中書門下三品,[17]景龍三年夏六月二十三日(709年8月3日),楊再思去世,年七十六[18],贈特進、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諡號恭。[19]

前夫人河東裴氏,新都縣主,後夫人清河張氏,合葬陪於乾陵。弟楊季昭為考功郎中,楊溫玉為戶部侍郎。子楊禎,司勳員外郎;孫楊獻汝南太守;曾孫楊和

傳記文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舊唐書·楊再思傳》:少舉明經,授玄武尉。充使詣京師,止於客舍。會盜竊其囊裝,再思邂逅遇之,盜者伏罪,再思謂曰:「足下當苦貧匱,至此無行。速去勿作聲,恐為他人所擒。幸留公文,余財盡以相遺。」盜者齋去,再思初不言其事,假貸以歸。累遷天官員外郎,歷左右肅政台御史大夫。
  2. ^ 資治通鑑·則天后延載元年》:「左肅政中丞原武楊再思為鸞台侍郎,洛州司馬杜景儉為鳳閣侍郎,並同平章事。」
  3. ^ 資治通鑑·則天后神功元年》:「姚璹、楊再思以契丹未平,請依默啜所求給之。……再思固請與之,乃悉驅六州降戶數千帳以與默啜,並給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事,鐵四萬斤,並許其昏。默啜由是益強。」
  4. ^ 資治通鑑·則天后聖歷二年》:「鸞台侍郎、同平章事楊再思罷為左台大夫。」
  5. ^ 資治通鑑·則天后長安四年》:「太后命書名探之,得韋嗣立及御史大夫楊再思等二十人。癸巳,制各以本官檢校刺史。」
  6. ^ 資治通鑑·則天后長安四年》:「秋,七月,丙戌,以神都副留守楊再思為內史。」
  7. ^ 新唐書·楊再思傳》:易之兄司禮少卿同休,請公卿宴其寺,酒酣,戲曰:「公面似高麗。」再思欣然,翦谷綴巾上,反披紫袍,為高麗舞,舉動合節,滿坐鄙笑。昌宗以姿貌倖,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蓮華,非也;正謂蓮華似六郎耳。
  8. ^ 新唐書·楊再思傳》:或曰:「公位尊,何自屈折?」答曰:「世路孔艱,直者先禍。不爾,豈全吾軀?」於時水沴,閉坊門以禳。再思入朝,有車陷於濘,叱牛不前,恚曰:「痴宰相不能和陰陽,而閉坊門,遣我艱於行!」再思遣吏謂曰:「汝牛自弱,不得獨責宰相。」
  9. ^ 資治通鑑·則天后長安四年》:乙未,司禮少卿張同休、汴州刺史張昌期、尚方少監張昌儀皆坐贓下獄,命左右台共鞫之;丙申,敕,張易之、張昌宗作威作福,亦命同鞫。辛丑,司刑正賈敬言奏:「張昌宗強市人田,應徵銅二十斤。」制「可」。乙巳,御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彥范奏:「張同休兄弟贓共四千餘緡,張昌宗法應免官。」昌宗奏:「臣有功於國,所犯不至免官。」太后問諸宰相:「昌宗有功乎?」楊再思曰:「昌宗合神丹,聖躬服之有驗,此莫大之功。」太后悅,赦昌宗罪,復其官。左補闕戴令言作《兩腳狐賦》以譏再思,再思出令言為長社令。
  10. ^ 資治通鑑·則天后長安四年》:楊再思恐其忤旨,遽宣敕令出,曰:「聖主在此,不煩宰相擅宣敕命!」
  11. ^ 舊唐書·楊再思傳》:尋遷內史,自弘農縣男累封至鄭國公。
  12. ^ 新唐書·楊再思傳》:延載初,擢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兼左肅政御史大夫,封鄭縣侯,遷內史。……中宗立,拜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京師留守,封弘農郡公,加兼揚州長史,檢校中書令。改侍中,鄭國公
  13. ^ 資治通鑑·中宗神龍元年》:二月乙卯,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韋承慶貶高要尉;正諫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流高州;司禮卿崔神慶流欽州。楊再思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三月甲戌,以魏元忠為兵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李懷遠為右散騎常侍,唐休璟為輔國大將軍,崔玄暐檢校益府長史,楊再思檢校楊府長史,祝欽明為刑部尚書,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六月癸亥,……又以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楊再思檢校中書令。
  14. ^ 舊唐書·楊再思傳》:又為冊順天皇后使,賜物五百段,鞍馬稱是。
  15. ^ 資治通鑑·中宗神龍二年》:上命御史大人李承嘉、監察御史姚紹之按其事,又命楊再思、李嶠、韋巨源參驗。仲之言三思罪狀,事連宮壺。再思、巨源陽寐不聽
  16. ^ 資治通鑑·中宗景龍元年》:楊再思、蘇瓌、李嶠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擁兵二千餘人屯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宗楚客令給事中冉祖雍奏言:「元忠既犯大逆,不應出佐渠州。」楊再思、李嶠亦贊之。……以楊再思為中書令,韋巨源、紀處訥並為侍中。
  17. ^ 資治通鑑·則天后長安四年》:
  18. ^ 全唐文補遺》第7輯頁27《大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贈特進并州大都督鄭國公楊恭公口口並序》:春秋七十有六,以景龍三年歲次己酉六月戊申,薨於勝口裡之私第。
  19. ^ 資治通鑑·中宗景龍二年》:二月壬寅,韋巨源為左僕射,楊再思為右僕射,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六月,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楊再思薨。

外部連接 編輯

前任:
魏元忠
唐朝尚書右僕射
709年
繼任:
蘇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