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故城

公元1世纪至6世纪洛阳城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市區以東15公里,曾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國都所在地,因隋煬帝在漢魏洛陽城西重新建隋唐洛陽城,因此又被稱為漢魏洛陽故城。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

漢魏洛陽故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河南省洛陽市
坐標34°43′43″N 112°37′21″E / 34.72861°N 112.62250°E / 34.72861; 112.62250座標34°43′43″N 112°37′21″E / 34.72861°N 112.62250°E / 34.72861; 112.62250
分類古遺址
時代東漢 北魏
編號1-153
登錄1961年

歷史 編輯

漢魏洛陽城是以戰國後期呂不韋改建的洛陽城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漢魏洛陽城平面接近方形,周長近14公里,東、西各修三門,南設四門,北建二門,即十二門。

建武二年(26年),剛剛建立東漢王朝的漢光武帝遷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於城外東南側建宗廟,於城外西南側設社稷。隨後又在城內北側、城外以東,城外以南開金市、馬市和南市等集市。宮城建築最初只有南宮漢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60年—65年)於南宮以北新築北宮,從而形成了南北二宮城相互對應居於城中的格局。

 
東漢洛陽城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雒陽城為董卓焚毀破壞。漢獻帝曾遷回西京長安城,後被曹操挾至許昌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改元黃初,建立曹魏。黃初元年十二月,初營洛陽宮。十二月戊午,曹丕至洛陽。曹魏時,洛陽為五都。城市建築,除廢棄南宮為閭里外,基本恢復東漢時期雒陽城之舊貌。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開始大規模增修並改造洛陽城,擴大市區面積,增加小市、四通市、大市等集市。進一步適應了居民、交通等實際需求。

現狀及考古發現 編輯

漢魏洛陽故城現存結構和布局基本為北魏時期所遺留,東西長二十里,南北長十五里.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現存重要遺蹟主要有:北魏內城城垣(即漢魏晉時的洛陽城)、北魏外郭城、宮城、金墉城、北魏永寧寺及永寧寺塔基、太極殿,閶闔門、東漢太學、明堂、辟雍、靈台、東漢墓園、北魏大市、租場牛馬市、東漢刑徒墓地等,並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陶瓷器、泥塑像、鐵器、銅錢(器)、金銀器、碑刻造像等[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汉魏洛阳古城. 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中文(簡體)). 
  2. ^ 河南省文物局. 河南省文物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09: 167. ISBN 978-7-5010-2665-4.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獻: 洛陽市漢魏故城保護條例

前任者:
長安
許都
中國首都
25年-190年
221年-313年
繼任者:
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