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理惑論》,又叫《理惑論》、《牟氏理惑論》、《牟子》,是中國最早的佛教論書,相傳由東漢牟子著述[1][2]。全書以問答體寫就,回答了儒家思想對佛教的偏見和詰問,體現了佛教初傳中國時的思想面貌,被認為是了解佛教初傳中國之情況,研究中國佛教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文獻。

全書凡39章,主要圍繞佛和儒的「剃髮出家與行孝之爭」、「不婚無嗣與禮教之爭」、「神滅與神不滅之爭」展開——簡單而言即「夷夏之爭」,最終落到佛道儒三教一致的觀點上[2]。《理惑論》內容所涉交州(今越南)風俗、中國人對佛教的偏見等,與魏晉漢時期狀況符合,諸多提問是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與道教、儒家爭論的焦點,論據論點也沒能突破當時的藩籬,還是六朝以前的觀點[3]

記載 編輯

該書最早見於南北朝劉宋南齊時人陸澄所著的《法論》一書,稱作《牟子》,引用了其中「漢明帝遣使求法」的故事。《法論》已經失傳,但在僧人僧佑編纂的《出三藏記集》書中留下了目錄。僧祐在著述《弘明集》中收入了《理惑論》全文,這是可查的最早的全文記載。

另外,在《隋書·經籍志·子部儒家類》目錄中記有《牟子》二卷,《新唐書》、《舊唐書》也都記載了《牟子》的存在。南朝梁時《世說新語》引用了其正文內容一則。在唐朝《北山錄》中說《理惑論》原名《治惑》,後爲避唐高宗李治名諱而改稱爲《理惑論》,但版本或已與原本不同[3]

作者 編輯

該書作者「牟子」者究竟是何身份,現已很難考證。首載《牟子》書名的《法論》,對其作者也說「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傳」,並無確指。《隋書》指出作者爲「漢太尉牟融撰」。

按史,「牟子博」名不見經傳,無從考證。有學者懷疑是傳抄錯誤,將「傳」作「博」,最後留下「牟子博傳」四字。另一重要人選,東漢人牟融,在《後漢書》中有他的傳記。但牟融是漢明帝、漢章帝時人,而《牟子》一說序文中說作者是漢靈帝、漢獻帝時人,兩個年代相去百年。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牟子名叫牟融,字子博,蒼梧人,東漢末年的隱士,公元189年後遷往交趾郡,因信仰佛教而遭非議,故著書梳理爭論,以申佛論。這一觀點被記載在《佛祖統紀》一書中。

也有觀點認為,該書可能不是東漢寫成,而是經過魏晉南北朝逐漸完成,並更改了數個版本後在《弘明集》中定稿,並傳播開來[3][4]

註釋 編輯

  1. ^ 黃傾一. 佛教200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20068980. 
  2. ^ 2.0 2.1 吳根友. 政治哲學新論. ISBN 9787539660295. 
  3. ^ 3.0 3.1 3.2 刘立夫.关于《牟子理惑论》的著作年代.2007.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1). 
  4. ^ 譚世保.《漢唐佛史探真》.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1.ISBN=ISBN 97873060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