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社會
大眾社會(群眾社會)是擁有大眾文化和大規模的、非人格的社會制度的現代社會[1]。大眾社會是一個「發達的官僚制削弱了傳統社會關係的社會」[2]。在19世紀,以「大眾」作為描述社會的形式,指的是工業革命時期的流行趨勢,即對傳統的、貴族的價值觀的破壞。
在19世紀初政治學家如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的著作中,此術語被用於精英們所關注的自法國大革命後西方世界所宣稱的政治實體的轉變。這種精英的關切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多數人的暴政」,或暴徒統治。
19世紀末期,在愛米爾·涂爾幹的著作中,這個詞與社會相關聯,是一群未分化的、原子式的個體。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如法蘭克福學派)看來,大眾社會是由一群相互疏遠的個人被服務於資本主義利益的文化產業相聯繫而組成的社會。
20世紀的保守主義從不同的角度批評了大眾社會。例如,何塞·奧特嘉·伊·加塞特對大眾社會中高雅文化的式微表示感慨。
定義
編輯大眾社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可以看作是被少數相互聯繫的精英所主導,他們通過規勸和操縱來控制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3]。這表明了這些大眾社會理論家們的政治主張:他們是各種文化精英的擁護者,他們應當享受超越大眾的特權,聲稱自己不是被誤導的大眾的一員,而是大眾的領導[4] 。
隨着技術創新、政府職能擴張,中央集權化的政府在規模和重要性上越來越大。此後,政府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生活領域的責任:教育,規範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制定各種產品的標準,為老人、病人和失業人員提供財政援助。在大眾社會中,權力掌握在巨大的官僚體系中,使得地方社區的人民難以調控他們的生活。例如,國家官員規定地方學校必須符合教育標準,當地產品必須經由政府認證,每個公民必須保留詳細的納稅記錄。儘管這些規定可以保護和增強社會公平,但也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多的遙遠的無名官員和往往反應遲鈍的官僚機構,這嚴重破壞了家庭和地方社區的自治權。[5]
大眾社會理論一直廣泛活躍在媒體研究中,它傾向於產生電視和電影等大眾媒體影響群眾的一種理想模式。因此,大眾媒體是實現和維持大眾社會的必要手段。大眾媒體使得民族文化沖淡了傳統的基於地區差異的文化。大眾社會理論家擔心,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轉變為一致的大眾可能會導致人類個性的喪失。[5]
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對「大眾」和「公共」做出了明確的區分。
正如他所說:「對於公共,我們可以做如下理解,
- 事實上表達觀點的和接受觀點的人數近乎持平
- 公共交流十分組織化,對於公共表達的觀點能有效、立即地回復
- 經討論形成的觀點能夠轉變成有效的行動,在必要情況下,即使是反對現行權威制度的觀點亦可
- 權威機構不會滲透到公眾之中,因而其運作或多或少是自主的
在大眾中,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 Biddiss, M. 1977, The Age of the Masses, Penguin, Harmondsworth.
- Hartley, J. 1982, Understanding News, Methuen, London.
- Macionis, John J. (2009). Culture, society: The basics. 10th edition (pp. 496–98).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ublishers.
- McQuail, D. 2005,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ifth edition), Sage, London.
- Mills, C.W. 1956, The Power Eli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 Swingewood, A. 1977, 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Macmillan, London.
延伸閱讀
編輯- Kornhauser, William.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1959).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 Ortega y Gasset, Jose. The Revolt of the Masses, anonymous translation (1932). The Spanish original: La Rebellion de las Masas (1930).
- Tuttle, Howard N. The Crowd is Untruth: The Existential Critique of Mass Society in the Thought of Kierkegaard, Nietzsche, Heidegger, and Ortega y Gassett (1996).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ies: Ser. 5, Philosophy; Vol. 176) New York: Peter Lang. ISBN 0-8204-28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