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英語:Grassroots),或草根階層,源自英語名詞,是個借詞。指的是在社會階層中的一般中低收入的平民百姓群眾。他們的個人勢力較弱,但是人數眾多。這些特徵與政府統治階級、大型企業或其它社會強手的特徵對立。

草根象徵着社會低層,但概念和較狹義的無產階級有關但又有別的,即使用這詞語時不指涉特定的職業(藍領),也因為現代普選的推行,不可以用賦稅的多少決定是否資產階級

草根運動是指一種非常規從低層勢力而啟發的運動。社會上的變化通常是由有勢力實體(如政府)啟發或操作的,草根運動在此是指群眾啟發的運動。同樣的在商業領域裡,市場中的變化通常是由大型企業領導的,草根運動在此是指由消費者啟發的市場變化。

人們將一些由下而上民間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的群體稱為草根組織。也有把非政府的組織稱為草根性人民組織。實際上,當這些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因為大小的要求改為由上而下的領導和管理結構。有時政治組織和企業也利用虛偽草根來傳播他們自己利益,比如病毒營銷假草根

「草根」這一詞的應用與發展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有着密切的聯繫,推動了創新形態的變革,創新2.0形態作為知識社會下的草根創新形態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形態、文化形態的變革,並塑造了社會和文化的草根化進程。[1]

詞源、歷史 編輯

「草根」一詞來自於對英文詞彙grassroots生動的翻譯。在英文當中其一般釋義為:農業區, 基層, 基礎等,也可以引申至普通民眾階層等。人們之所以會選擇草根一詞作為普通大眾的代名詞,一般認為因野草雖平凡但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一棵草就像一個普通的人,其力量極其有限,但無數的草就像無數的人具有強大的力量一樣。因此人們認為野草有着民眾的精神,它有着人性弱點,同時也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強大的生命力及獨立性,有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現在普遍認為草根(grassroots)始於19世紀的美國,當時美國正處淘金熱時期,有傳說,黃金蘊藏在草根生長旺盛的山脈土壤表層下面。逐漸地「草根」有了「基層民眾」的含義。而「草根」進入中國則於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又被賦予了更深、更廣的含義。

網絡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草根又被聯繫上了網誌,現在普遍認為普通網誌就是草根,網誌網站就是草根的聚集區。

草根化 編輯

草根化即是指大眾化、平民化等。

草根文化 編輯

草根文化即是指大眾文化、平民文化等。而草根的在文化方面的含義就是同和菁英文化菁英階層相對的文化或階層。在此與「草根」相對的一詞是「菁英」,所以草根文化相對的即是菁英文化,但兩者仍然屬於多數人的主流文化而相對於少眾的亞文化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創新形態、社會形態、文化形態的變革。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的創新2.0形態深刻塑造和宏揚了草根文化,創新2.0作為知識社會條件下的草根創新形態影響了社會和文化的草根化進程。Web2.0正是創新2.0在互聯網領域的典型體現,Blogwiki作為Web 2.0的典型代表給普通大眾、媒體精英、以及潛在媒體精英同等展示的舞台,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平民化、草根化[2]

同時一些非主流的民間、小市民文化等,會被稱作草根文化。典型的例子有:中華民國民主進步黨行動綱領中,有一條文如此寫着:「文化鼓勵草根文化,維護文化財產及民間技藝,加強巡迴展覽演奏,平衡城鄉文化發展。」

草根網站 編輯

現在博客已成為網絡上草根的聚集區,裡面誕生出許多草根文化。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2). 
  2. ^ mGov Lab China. 创新2.0研究相关资料. mgov.cn. 2009-01-01 [200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