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語言/Selected topic/1

口吃(俗稱「結巴」、「磕巴」、「口吃」,在台灣中華民國標準國語念作「ㄎㄡˇ ㄐㄧˊ;Kǒu jí」;中國大陸普通話新加坡標準華語則唸作「ㄎㄡˇ ㄔ;Kǒu chī」;古漢語中叫。),是一種言語障礙,表現為言語頻繁地與正常流利的人在頻率和強度上不同、且非自願的重複(語音,音節,單詞或短語)、停頓、拖長打斷。術語「口吃」通常是與非本意的語音重複相聯繫的,但是它也包括言語前的反常猶豫或停頓(被口吃者稱為「語塞」)和某些語音的拖長(通常為元音)。口吃的許多表現不能被他人觀察到;這包括對特定音素(通常為輔音)、字和詞的恐懼,對特定情景的恐懼,焦慮緊張害羞和言語中「失控」的感覺。

術語「口吃」可以涵蓋從最輕微而難以察覺的障礙程度一直到最嚴重、足以阻礙大多數語言交流的障礙程度。

發音障礙不同,口吃患者通常在發出語聲方面沒有障礙。且與失語症(Aphasia)等其它一些言語障礙不同,口吃者通常能夠正常地組織詞序、語法和語句。與人們通常想象地不同,口吃這一疾病和智力高低沒有直接關係。大多數口吃患者除了言語有障礙,身心其他各方面都可以相當健康。而且,焦慮自信缺乏以及緊張等心理因素通常不是口吃這一疾病的導致因素,而更大程度上是這一疾病的結果。這些心理因素是口吃在一些情況下成為嚴重殘疾的主要因素。口吃者對自身口吃反應出的情緒狀態經常形成失常中最難校正的方面。

口吃患者的言語流利程度可能隨情境而變化。這和情境所造成的焦慮程度有關。比如在打電話時,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狀可能會加重。在一些特定的活動,例如唱歌自言自語朗讀時,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狀會顯著減輕。(有學者認為在這些特定活動中,言語發生的神經機制和其它情境中的不同。)

對於許多中度或重度口吃患者來說,該疾病是生活和事業上的一個巨大障礙。

口吃這一疾病的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探明,目前認為和遺傳神經生理家庭社會多方面都有關係。

雖然現在有許多針對口吃的治療和校正方法(參見言語治療),但是尚未找到治癒口吃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