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字長的讓人受不了/沙盒/國際直接投資理論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通過分析不同國家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與決定因素而研究出的經濟理論[1]。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多研究微觀經濟學問題,是對廠商理論英語Theory_of_the_firm的再發展[1],且均認為該理論的共同基石是不完全競爭[2]

歷史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得到迅猛發展,其增長趨勢快於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也快於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自20世紀60年代始,美國西歐企業的海外擴張浪潮帶動了經濟學者對其投資理論的分析,並衍生出來了產品周期理論英語Product_life-cycle_theory斯蒂芬·海默英語Stephen_Hymer提出的壟斷優勢理論等國際直接投資理論[1]。這些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往往以不完全競爭(壟斷競爭)為其出發點,在不同的方向開始發展。

20世紀70年代中期後,以日本亞洲四小龍為中心的對外投資額高漲,這一時期里,小島清的日本式直接投資理論、何憲章的躍進理論等理論尤以引人注目[1]。1976年起,約翰·哈里·鄧寧英語John_Harry_Dunning發表了包括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英語Eclectic_paradigm在內的一系列相關論著試圖建立通論,但未果[1]。目前各國的經濟學者依舊在對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跨國公司的投資活動進行理論研究。

現如今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成為現代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因素,各經濟學者也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學術界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主要分為壟斷優勢理論、市場內部化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邊際產業轉移理論、國際生產折中理論[3],這些理論從各個角度分析了國際直接投資產生的內在動因。

研究目標

編輯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以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因素與條件、跨國公司在三種生產方式間的權衡原則、跨國公司進行國際投資中遇到的操作問題對策作為研究目標[1]

壟斷優勢理論

編輯

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形成

編輯

在新興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下,少數寡頭能夠憑藉控制生產量與進口量去影響、控制市場價格走向,並從中牟利。在一些行業中,出現了生產規模越大,單位產品生產成本越低,邊際收益越高的規模經濟現象。規模經濟的形成,會讓生產成本無法與其競爭的中小企業被擠出行業市場,使得大企業能夠在行業中取得壟斷地位。還有的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這種干預的人為性、強制性,打破了市場的完全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達國家政府紛紛布局貿易政策,對部分產業特殊化對待,設置關稅壁壘。發展中國家為保護幼稚的民族工業也設置了高關稅壁壘。種種的市場不完全性導致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產生。

壟斷優勢理論的形成

編輯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海默英語Stephen_Hymer通過發表《一國企業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一文,首次提出、創立了壟斷優勢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開研究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之先河。但該論文在當時並未能獲得理論界的重視,直到其導師美國國際經濟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英語Charles P. Kindleberger對該理論進行補充、發展和完善後,才使得其出人頭地。海默提出的壟斷優勢理論認為,各國的產品和生產要索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資本從「資本過剩」國流向「資本短缺」國;國際資本運動的根本原因是各國間利率的差異,對外投資的主要目標是追求高利率。海默的理論認為這種傳統的理論無法解釋戰後迅速發展的國際直接投資。海默在大量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指出,現實的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面對同一市場的各國企業之間存在着競爭,若實行集中經營,則可使其他企業難以進入場,形成一定的壟斷,既可獲得壟斷利潤,又可減少由於競爭直造成的損失。因此,跨國公司實際上就是寡占。海默認為,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跨國公司利用壟斷優勢的有利條件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利益。

流派

編輯

對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分析研究中,有多個體系各異的研究流派,但各個流派皆認為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共同基石是不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國際投資理論多做微觀經濟分析,僅少數對宏觀經濟做分析[1]

約翰·哈里·鄧寧英語John_Harry_Dunning國際生產折中理論英語Eclectic_paradigm投資發展周期理論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1976年,鄧寧發表《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與多國企業:折衷理論的探索》,該理論被視為國際投資理論的典範性論文,其理論具有「通論」之稱。該理論沿用西方經濟學中的廠商理論英語Theory_of_the_firm區位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繼承了資源稟賦理論內部化理論英語Internalization_theory等,綜合了西方宏觀微觀經濟學基礎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投資理論。任何一項國際投資活動、現象、形式均可以在鄧寧的理論中找到理論解釋、升華、指導,具有極強的解釋性。1981年,鄧寧提出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投資發展路徑及該國在國際直接投資中所處的位置與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4]。 對投資發展周期理論的分析分為兩派,一派認為該理論具有普適性和有效性[5][6],但是應該從過程的角度來看待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所描述的態勢和規律,而不應糾結於具體階段的數值[7];另一派認為投資發展周期並不一定能夠適用於所有國家,如發現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與投資發展周期理論的預測存在偏差[8];中國的人均GDP和淨對外直接投資之間是一種負相關關係,並未呈現投資發展周期理論中的曲線關係[9];200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時已進入投資發展周期的第三階段,認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超前於投資發展周期理論的經濟發展水平等等[10]

赫克歇爾-俄林赫克歇爾-奧林定理

雷蒙德·弗農英語Raymond Vernon: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跨國企業擁有對產品在開發期、成長期的專利技術控制權,可以快速擴張海外市場,獲得高額利潤。

巴克利英語Peter Buckley (academic)馬克·卡森英語Mark_Casson內部化理論英語Internalization_theory。該理論認為跨國企業能夠通過企業內部以有計劃的運作來模擬市場運行的優勢方式,進而節省了交易費用。

何憲章:躍進理論。1986年,台灣經濟學者何憲章發表《多國籍企業演進理論》一文,提出躍進理論 , 該理論應用規模經濟原理分析國際投資理論,通過對企業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成本、收益的雙重比較,指出當達到一定條件後,企業將轉變投資策略,從國內生產出口貿易的模式轉換為直接在國外投資生產,並取名為躍進理論。

斯蒂芬·海默英語Stephen_Hymer:壟斷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都是在相關產業結構、產業素質相對較高的條件下展開的,這種優勢背景使得其具備壟斷優勢、以不完全競爭的方式獲取高利潤。

奈克爾博克(F.T. Knickerbocker):寡占反應說英語Oligopolistic reaction

小島清:日本式直接投資理論。該理論將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自然資源導向性、勞動力導向型、市場導向型。該理論認為歐美學者的理論多以歐美對外投資作為研究對象,不符合日本的對外投資活動趨勢。強調了日本跨國企業具有比較成本方面的優勢。

阿利伯英語Robert_Z._Aliber:通貨區域理論。該理論將貨幣這一宏觀變量導入投資理論。

赫爾斯:廠商比較成本理論。

馬吉:充分報償理論。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商德文、何冬陽. 现代国际投资理论主要流派评述. 當代經濟研究. 1995. 
  2. ^ 高鵬飛;孫文莉.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新问题. 中國商論. 
  3. ^ 孔淑紅.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66320094. 
  4. ^ 陳建勛,趙正一.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具有普适性吗?——机制解析与实证检验. 浙江社會科學. doi:10.14167/j.zjss.2016.10.006. 
  5. ^ John H.Dunning and Rajneesh Narula. 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revisit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 倫敦: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 1996. ISBN 9780203430200. 
  6. ^ Carmen Stoian. Extending Dunning's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The role of home country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in explaining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3. doi:10.1016/j.ibusrev.2012.09.003. 
  7. ^ 閆實強. 浅析部分文献关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表述与应用的谬误. 亞太經濟. 2012. doi:10.16407/j.cnki.1000-6052.2012.05.025. 
  8. ^ 高敏雪,李穎俊.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探讨. 管理世界. 2004.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04.01.009. 
  9. ^ 邱立成,於李娜.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南開學報. 2005. 
  10. ^ 朱華.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与中国FDI发展阶段定位研究. 經濟學動態. 2012.